鹏辉能源最新回应投资者提问称,公司主要储能产品目前基本处于满产满销状态,且相关产品价格较2025年上半年有一定上涨。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在当前新能源产业链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一家储能电芯企业却能实现产销两旺、价格回升,实属难得。
不仅如此,鹏辉能源还透露,其产品已出口至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多个地区,海外市场销量同比大幅增长。从产能利用率到价格趋势,再到全球化布局,这家公司正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与国际竞争力。二级市场上,尽管当日股价收跌5.85%,报47.17元,但成交额高达14.48亿元,显示出资金博弈激烈,市场对其基本面变化已有明显反应。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多说几句。作为一个长期跟踪新能源赛道的人,我对这种“满产满销+涨价”的组合并不陌生,但它出现在2025年的当下,意义却有所不同。过去两年,储能行业经历了快速扩张后的阶段性过剩,不少企业陷入价格战泥潭。而如今鹏辉能源能逆势提价,说明市场需求的真实回暖,也反映出公司在客户结构、成本控制或技术路线上的差异化优势正在兑现为商业成果。
更让我在意的是它的海外表现。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推进,欧美等地对本土供应链依赖度提高,对中国储能产品的准入门槛也在上升。鹏辉能源能在多个大洲实现销量大幅提升,大概率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进入了主流客户的供应体系。这背后可能涉及认证能力、本地化服务甚至产能布局的长期投入。
当然,我也清楚,当前整个锂电材料链仍面临压力,碳酸锂价格仍在低位震荡。但鹏辉能源的情况说明,即便上游原材料波动未完全平息,产业链中游具备技术和渠道壁垒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出独立行情。这不是全行业的普涨,而是结构性分化加剧的体现。
所以在我看来,这件事的真正看点,不只是鹏辉能源一家企业的短期景气,而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新能源投资的核心逻辑:拼产能的时代过去了,拼兑现力的时代来了。那些真正能把技术、成本和市场打通的企业,正在成为新一轮周期里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