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鹏辉能源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4.96%;实现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977.24%。
鹏辉能源总裁甄少强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坚持电池核心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差异化和全球化深度运营,坚定从“量”的市场扩张转向“质”的价值创造,推动公司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同花顺数据显示,10月30日,鹏辉能源开盘后直线拉升,收获“20CM”涨停,股价收盘报48.59元/股,最新市值为244.57亿元。
核心经营指标高速增长
公告显示,前三季度,鹏辉能源实现营业收入75.81亿元,同比增长34.23%;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89.33%。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4.96%;实现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977.24%。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鹏辉能源主要储能产品生产线均满负荷生产。公司抓住市场回暖机遇,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整体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带动经营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鹏辉能源成立于2001年。经过20多年发展,公司已从单一的电池制造商发展为全方位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近年来,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目前已拥有9个海外办事处,业务范围涵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池产品在多个细分领域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列。截至目前,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稳居全球十强,其中家用储能电池和便携电池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三。
从基本面看,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产业步入战略机遇期。在市场与政策共同驱动下,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储能需求持续强劲,延续回暖态势,尤其海外市场大储需求旺盛,储能市场部分产品供应出现短缺。
坚持技术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鹏辉能源始于技术专家创业,成立24年来一直坚持“技术为根,向上生长”,创新始终是公司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面对新能源行业发展周期性波动,鹏辉能源核心技术策略在于“以场景化技术创新为锚点,通过精准差异化穿越周期”。公司不盲目追求技术参数的领先,而是聚焦客户真实应用场景的痛点,进行针对性突破,并通过技术差异化战略和全球化深度运营,构建健康、理性的新能源产业生态。
鹏辉能源是全球首批实现314Ah电芯量产的企业之一,也是电芯认证最齐全的企业之一。目前,鹏辉能源风鹏电芯314Ah产品已大规模应用于海内外大型储能项目。
2024年,鹏辉能源已率先发布大容量储能电芯590Ah。按照计划,鹏辉能源青岛、河南、衢州等基地,未来将重点发力下一代大容量储能电芯的生产与市场化推广。与当前主流的314Ah储能电芯相比,新一代风鹏大电芯在循环、能效性能上将有大幅提升,应用于终端场景后降本明显,预计将于2025年底2026年初大规模量产。
2025年以来,鹏辉能源持续加强技术创新,推出拥有第三代结构的大圆柱电池HOME系列,并已大批量生产交付,出货量逼近1亿颗;最新推出的移动电源半固态电池也已进入客户送样阶段。同时,公司研发的低温户储POLAR系列、第一代固态电池关键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布局下一代电池核心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固态电池科研领域连续攻克技术瓶颈,获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为产业化窗口期到来奠定基础。随着低空经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场景打开市场空间,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有望进一步提速。
在持续稳健发展的同时,鹏辉能源积极探索和战略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从2020年开始,公司开始全固态研究和工艺开发。2024年,公司攻克氧化物固态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布第一代固态电池,大幅简化制造工艺并降低成本,为公司固态电池产业化构筑坚实基础。安全性能方面,第一代固态电池可以通过最严苛的针刺试验,具备卓越的安全性能,能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飞行器等高端领域。
今年以来,鹏辉能源固态电池技术持续迭代优化,能量密度由280Wh/kg提升至320Wh/kg,性能更加稳定。目前中试线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正在调试和试运行。
甄少强表示,固态电池未来可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人行机器人、医疗器械、消费数码等领域。随着工艺不断优化及材料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未来3—5年,固态电池有望达到常规锂电池生产成本。公司将继续优化迭代固态电池性能,并稳步推动固态电池中试和量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