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子公司完成增资扩股,广生堂股权结构生变
广生堂(300436)于近日公告,其控股子公司福建广生中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的工商变更,并取得新的营业执照。此次变更标志着广生中霖正式引入外部投资者,注册资本由38,850万元增至41,823.60万元。作为母公司的广生堂虽放弃优先认购权,持股比例从81.0811%稀释至75.3163%,但仍保持控股地位,合并报表范围未受影响。
根据公告信息,本次交易已于2025年9月先后经公司董事会与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相关增资款项19,135.1351万元已全部到位。广生中霖的经营范围涵盖医学研究、药品生产与进出口、技术开发等多项业务,定位为广生堂在创新药领域的核心平台。此次增资不仅增强了子公司的资本实力,也体现了外部资本对其研发方向的认可。
子公司输血背后,是战略布局还是财务压力?
看到这则消息,我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广生堂愿意主动稀释控股权?要知道,在生物医药这类高研发投入的行业里,子公司往往是价值高地。但结合当前财务数据来看,这一决策或许有其现实考量。
我在翻阅财报评估时注意到,广生堂存在“三项现金流均为负”的情况——这意味着它的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都在持续消耗现金。同时,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偏低,经营性负债压力较大。虽然公司声称信息披露真实准确,但从资金面看,母公司自身“造血”能力偏弱,可能难以持续支撑创新药这种烧钱型业务。
因此,通过让渡部分股权来换取近2亿元真金白银的增资款,更像是为广生中霖单独“输血”,既能缓解母公司的资金压力,又能保留对关键资产的控制权。这种操作在医药行业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创新药临床推进的关键阶段。
市场态度谨慎,短期波动难避免
不过市场对此似乎并不买账。数据显示,广生堂近期主力资金连续五日净流出超4亿元,今日单日也净流出近9000万元。尽管股价目前处于布林带中轨与上轨之间,显示多方仍有一定优势,但RSI、KDJ等指标均无明确信号,反映出多空博弈胶着。
我认为,投资者的犹豫不难理解。一方面,子公司获资有利于研发推进;但另一方面,母公司自身管理费用占比高、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偏低等问题仍未解决。若未来不能将资金高效转化为产品管线进展,那么这次增资就只是延缓风险,而非根本扭转。
总的来说,这次变更是一次典型的资本运作优化——保住了控制权,拿来了钱,也释放了部分融资压力。但我仍会持续观察后续研发进展与现金流改善情况。毕竟,对于一家创新药企而言,真正的价值不在股权结构怎么调,而在谁能率先把药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