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金证券在11月23日发布研报,给予蓝思科技“买入”评级。这一动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近期机构密集调研、公司机器人业务大幅曝光、产能加速落地的现实基础之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周超过400家被调研的上市公司中,蓝思科技与容百科技并列,成为仅有的两家接待超百家机构的企业之一。市场的关注点,正迅速向具身智能和AI硬件制造倾斜。
在这次调研中,蓝思科技首次系统性地披露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进展。11月18日,蓝思智能机器人永安园区正式启用,占地400亩,具备年产50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等AI硬件产品的能力。更关键的是,公司明确表示已切入北美及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的供应链,关节模组、灵巧手、结构件均已实现批量交付。整机组装方面,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狗均处于行业前列——预计今年出货人形机器人超3000台、四足机器狗达1万台。管理层还提出,2026年核心部件和整机组装规模将翻番,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平台。
从财务表现看,蓝思科技的基本面也足够扎实。前三季度营收536.63亿元,同比增长16.08%;归母净利润28.43亿元,同比增长近20%,第三季度单季营收更是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这背后是其“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的定位优势,不仅覆盖消费电子、智能汽车,还在AI眼镜、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快速拓展。
说实话,看到蓝思科技把机器人出货量讲得这么清楚,我是有点意外的。大多数公司在早期阶段都会保持低调,而蓝思科技敢于量化目标,说明其产线已经跑通,客户验证进入稳定阶段。尤其是在北美市场已有实质供货的情况下,未来增长路径变得清晰。我始终认为,AI终端的爆发不会只停留在算法和模型层面,最终要靠硬件落地。谁能规模化、高质量、低成本地制造这些实体机器人,谁就掌握了产业链的关键卡位。蓝思科技凭借过去在消费电子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和垂直整合经验,正在把这个逻辑变成现实。
当然,风险提示也不能忽视。华金证券也提到了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和研发进度的风险。毕竟人形机器人仍处产业化初期,客户订单的持续性需要时间验证。但从目前信息来看,蓝思科技不只是概念参与者,而是已经站在量产门口的制造商。当别人还在画饼时,它已经在交货了。这种从“制造能力”向“平台能力”的跃迁,或许正是华金证券给出“买入”评级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