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金证券刚刚发布研报,给予蓝思科技“买入”评级,理由是其作为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客户资源优质,并持续向平台化迈进。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而就在几天前,蓝思科技刚因接待超百家机构调研、并首次披露机器人出货量数据成为焦点。
本周(11月16日—11月21日),共有404家上市公司披露机构调研记录,其中容百科技与蓝思科技均接待了超过百家机构,热度居前。在调研中,蓝思科技详细透露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进展:11月18日,蓝思智能机器人永安园区正式启用,占地400亩,具备年产50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等AI硬件产品的能力。公司目前已切入北美及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的供应链,关节模组、灵巧手、结构件已实现批量交付,整机组装规模位居行业前列。更关键的是,蓝思科技明确给出了出货指引——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出货3000台以上,四足机器狗出货10000台;到2026年,核心部件和整机组装规模将翻番,目标在2027年稳居全球前列。此外,公司前三季度营收达536.63亿元,同比增长16.08%,净利润28.43亿元,同比增长19.91%,第三季度营收更是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看到这些数据,我不得不认真看待蓝思科技的这次转型。过去我们提到它,第一反应还是消费电子玻璃盖板龙头,但如今它的定位早已悄然变化。从财报表现看,增长并非依赖单一业务爆发,而是来自消费电子、智能汽车、AI眼镜乃至人形机器人的多点开花。尤其机器人赛道,不再是概念或试验项目,而是有了明确产能、交付能力和全球化制造布局——长沙为核心,越南、泰国为支撑,直接面向北美市场服务。这种从零部件到整机、从设计到制造的一站式能力,在当前国产供应链崛起的大背景下,极具稀缺性。
我认为,华金证券给出“买入”评级的背后,其实是对蓝思科技“平台化”战略的认可。它不再只是某个环节的供应商,而是正在成为AI硬件时代的关键制造平台。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即将进入量产前夜的节点上,谁能提供稳定、高效、垂直整合的生产能力,谁就可能掌握话语权。蓝思科技现在走的这条路,技术门槛高、资本投入大,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护城河也会足够深。当然,风险也存在,比如下游需求波动、竞争加剧或新品研发不及预期,但至少从目前释放的信息来看,它的步伐是扎实且有节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