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金证券在11月23日发布研报,给予蓝思科技“买入”评级,理由是公司作为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客户资源优质,正持续向平台化企业迈进。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关注,而背后更值得深挖的,是蓝思科技近期在机器人赛道上的高调亮相。
就在本周,超过100家机构对蓝思科技进行了集中调研,热度仅次于容百科技。之所以被密集关注,核心在于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实质性进展。11月18日,蓝思智能机器人永安园区正式启用,占地400亩,具备年产50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等AI硬件的能力。这意味着公司不仅停留在概念或零部件供应阶段,而是已经构建起从新材料研发、核心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的完整生态链。更关键的是,蓝思科技首次“透底”了机器人出货量:预计今年人形机器人出货超3000台,四足机器狗达1万台,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核心部件与整机规模翻番。这样的数据,在当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已属领先水平。
此外,财务表现也为这波关注度提供了支撑。今年前三季度,蓝思科技营收达536.63亿元,同比增长16.08%;归母净利润28.43亿元,增长近20%,其中第三季度营收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这说明其传统主业——消费电子精密制造依然稳健,为新业务拓展提供了充足弹药。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表达一点个人看法:这一次蓝思科技的“火”,不是概念炒作那么简单。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它是一家做手机玻璃盖板的公司印象里,但实际上,它早已借着消费电子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向外延展至智能汽车、AI眼镜乃至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在机器人供应链上,关节模组、灵巧手和结构件均已批量交付,客户涵盖北美及国内头部企业,整机组装规模也位居行业前列。这种由内而外的制造能力迁移,才是真正支撑其平台化逻辑的关键。
当然,华金证券给出“买入”评级的同时也提示了风险,比如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我认同这一点——机器人产业毕竟还在爬坡期,商业化落地节奏存在不确定性。但从目前产能布局和出货规划来看,蓝思科技显然已押下重注,且走在了大多数同行前面。如果未来两年能如期实现翻倍增长,那它或许真的有机会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平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