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思机器人新基地投产,释放什么信号?
蓝思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蓝思智能机器人位于浏阳经开区永安园区的新基地于11月18日正式投产。这一动作在当前具身智能产业从实验室迈向量产的关键节点显得尤为关键。该园区占地400亩,厂房面积达18.9万平方米,设计产能为年产1万台大型自动化设备及50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志着蓝思科技在AI硬件制造领域的全链条布局已初步成型。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实现了从新材料研发、核心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的完整生态贯通,未来将聚焦智能装备、具身智能和AI服务器三大业务方向。
根据公开信息,蓝思智能已切入北美及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的供应链,其关节模组、灵巧手、结构件等产品实现批量交付,整机组装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公司计划在2026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相关产能翻番,2027年出货量目标全球前列。与此同时,蓝思科技正构建以长沙为核心、东南亚(泰国、越南)为支撑的全球制造网络,海外产能将重点服务北美市场,进一步强化其全球化供应链能力。
从玻璃大王到AI硬件平台,转型成色几何?
看到蓝思科技这一步棋,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家曾经以“手机玻璃盖板龙头”著称的企业。过去三十年,它靠消费电子起家,如今却在机器人、AI服务器等领域频频落子。在我看来,这不是简单的业务拓展,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战略重构。董事长周群飞反复强调“不做单点创新”,而是推动“材料+工艺+设备”的系统突破——这句话背后,是蓝思将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和垂直整合经验,向AI端侧硬件迁移的真实写照。
这种迁移是有优势的。比如液态金属材料、六维力传感器、光波导镜片等核心技术,都是跨场景通用型能力。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结构件、关节模组这类高精度零部件的量产稳定性至关重要,而这正是蓝思擅长的领域。更关键的是,他们已经不是单纯的代工或零部件供应商,而是具备从部件到整机ODM的一站式服务能力。这种全产业链整合带来的成本控制与快速响应优势,在即将爆发的机器人量产周期中,可能会成为真正的护城河。
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隐忧。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经营性负债占比较高,货币资金占比偏低,现金流整体承压。同时,近期主力资金连续净流出,股价跌破布林线下轨,短期技术面偏弱。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故事很美好,但执行和盈利兑现仍需时间验证。
总的来说,蓝思科技正在下一盘大棋——借机器人新基地投产,完成从消费电子制造商向AI端侧硬件综合服务商的身份跃迁。如果三年攻坚计划能如期推进,它确实有潜力成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只是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