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资机构在A股市场的一波操作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最新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有154家上市公司获得了QFII机构的新进持股,其中一家名为力星股份的轴承制造企业格外引人注目。这家公司一口气获得了6家国际知名投行的青睐,包括摩根士丹利、瑞银、摩根大通等重量级玩家,新增持仓市值合计超过3亿元。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外资对中国制造业的一次集体表态。
从基本面来看,力星股份的表现可圈可点。前三季度营收8亿多元,同比增长近5%;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也有小幅增长。公司主要生产高精度轴承钢球这类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工业零部件。外资如此集中地增持,显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长期看好。不过细看数据会发现,公司净利润增速略低于营收增速,说明盈利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这种外资集体行动的影响不容小觑。首先,它直接带动了整个轴承制造产业链的重新评估。轴承行业技术门槛高,短期内竞争格局很难被打破,这种外资加持的效果可能会持续半年到一年时间。但要真正判断其长期价值,还得看接下来年报中业绩改善能否持续。
说到产业链影响,上游的特种钢材供应商最先受益。力星股份生产的高精度轴承钢球对钢材要求极高,必须是那种氧含量极低、质地均匀的特种钢。这就直接带动了国内几家特种钢企业的订单需求。近期一些大型钢厂的调价情况也显示,这类特种钢材的价格相当坚挺,上游企业的话语权很强。
除了原材料,精密加工设备制造商也会间接受益。生产轴承钢球需要用到高精度的车床、磨床等设备,外资的大举进入预示着行业可能迎来扩产潮。那些生产精密测量仪器的厂商也会跟着沾光,毕竟轴承产品需要百分之百在线检测,对测量设备的精度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再看下游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个亮点。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车对轴承的要求更高,需要承受更高转速和更长使用寿命。力星股份已经成功打入比亚迪的供应链,而新能源车出口数据持续向好,这块市场需求相当确定。航空航天领域也是个高价值市场,相关产品毛利率可观。还有工业机器人这个增长点,那些不到26毫米的微型轴承是机器人关节的关键部件,未来几年预计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有人可能会担心替代品的威胁,比如滑动轴承或者陶瓷轴承。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力星专注的高精度领域,这些替代品要么性能跟不上,要么成本太高,短期内构不成实质威胁。反而是一些互补产品会跟着受益,比如高端润滑油脂和密封组件,它们与轴承性能息息相关。
综合来看,这波外资操作最直接的受益者包括上游的特种钢企业、精密设备制造商,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和航空航天相关企业,以及生产配套产品的厂商。而压力最大的要数那些技术薄弱的小型轴承厂,还有进口品牌在高精度领域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被逐步蚕食。
当然,任何投资都要注意风险。首先要搞清楚外资增持是长期看好还是短期操作,如果是后者,影响就有限。技术方面,日本企业在微型轴承领域仍有优势。原材料价格波动也是个不确定因素,最近铁矿石库存增加可能会压低特种钢价格。
对于想持续关注这一事件的投资者,建议重点跟踪几个指标:四季度的轴承钢招标价格变化、日本同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相关订单的增长情况。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这波外资操作的真正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