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23年12月第一次买进的昆仑,中间辗转进出。也是去年9月开始60%仓位长期持有,到今年年初下定决心全仓持有。期间反复做T,后来还是回到原点,浪费了精力和时间,现在完全不操作。我觉得自己能全仓昆仑,主要是对昆仑的深入了解,更是对自己的自我认知的判断。凡事都有对错偏差,让时间去慢慢验证或者纠错吧!
我本人是个长线型选手,自知在技术面缺乏足够的认知,所以基本不做短线的频繁交易。
对于我这种打法,最重要的是培养对个股位置高低的基本认知,在看好的个股处于相对低位时敢下重仓,然后保持对基本面的关注,忽略中短期的噪音,持有至人声鼎沸时卖出。
对于昆仑这只票,我是去年9月中下旬下的重仓,当时大概是在几天内用主账户买了8成仓位,28块多的成本;后来用两个小账户在33左右满仓了。
这两年我越来越少逛股吧,主要的原因在我看来,大部分股吧用户的认知水平低的令人发指。
昆仑的股吧里,我陆续拉黑了好多人,包括那几个天天吵架的id,但每次打开股吧,还是一堆令人无语的观点。
所以,忍不住想发个帖子,浅谈一下基础的股市认知:
1. 软件上的所谓“主力资金净流入/流出”这个指标,屁用没有。凡是句句把主力资金挂在嘴边的散户,对于股市的认知还处于。
各个软件统计这个指标的方式,是按照单笔委托的金额规模来定义是否为主力资金(比如单笔委托超过XX万会被认定为主力资金)。但大资金(不论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游资、老庄)完全可以通过拆单来达成交易。换句话说,所谓主力的每笔交易都可以按照其意愿去体现在这个指标里。
换个角度,但凡你觉得这个所谓“主力资金”的指标对股价走势有指导性作用,可以去做个历史统计,看看这个指标对于预测股价涨跌到底有没有作用,准确性几何?
2. 很多散户觉得下跌就是出货,纯属韭菜思维。事实上真正的出货往往是在诱多中完成的。
我自知短线技术面不够精通,但每次个股下跌时,看到股吧里一堆散户在喊“出货”,还是忍不住感叹股吧的认知低得令人发指。
在这些人的认知里,主力和他们一样愚蠢,只有在下跌时才忍痛卖出。
但实际上,主力的出货大多数是在上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诱多逐渐实现的筹码出清。接盘的自然大多数是认知极低的散户。
教科书般的出货过程大致如下:
在股价的相对高位,主力左右手对倒,用大单(左手)买入上方的压单(右手),造成分时图的迅速拉升,软件上的“主力资金”大幅度流入。散户看到大资金买入带来的异动拉升,习惯性追涨,最后被套在高位。
再说一个现实的例子,比如近期的AI硬件,就拿龙头中际旭创来说:
中长期来看,股价从22年底的20块涨到这几天的550块,涨幅巨大,6000亿市值不论怎么看都是相对高位。
如果你关注公募基金,不难发现现在很多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主动管理型意味着非指数基金)都有中际旭创的持仓。说明里面沉淀了大量的机构资金。
对于这种相对高位的大票,想要完成筹码置换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具体体现在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相对高位震荡,伴随着多次的诱多(例如昨天)。
我用Wind终端显示中际旭创昨日主力资金净流入是49.5亿。如果按照散户的惯性思维,主力大幅度买了这么多,后市一定是涨势如虹啊,但实际呢?在昨天拉升的过程中,势必有大量的资金实现了筹码置换,而接盘的大多数是散户。
最可悲的情形是,那些长期在躲牛市的散户看AI硬件“强者恒强”,终于忍不住割肉去追,很容易就追到了高位。
3. 对于AI应用的看法
诚然,AI应用今年的行情显著跑输AI硬件,甚至很多个股连大盘都没跑过。
从事后来看,市场在方向上优先选择了最先呈现确定性的AI硬件(尤其是光模块)。
但我认为AI应用也早晚会迎来自己的顺风局。从近期的走势也可以看出大致的脉络,板块内涨幅领先的,比如蓝色光标,在AI营销这一个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业绩拐点(体现在营销费用下降,主营业务实现了良性循环)。
昆仑的业绩拐点还没出现,也没必要去猜具体什么时候到来,对于长线持股者来说,受得住无人问津,才能迎来人声鼎沸。
回看2022年底之前的中际旭创、新易盛等股票的走势,我印象很深,当时也是散户骂声一片。而真正在这些票上赚大钱的人,有几个是当时天天骂街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