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试试验Q3业绩爆雷,市场预期落空。
中金公司最新研报指出,苏试试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低于市场普遍预期。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5.88亿元,同比增长8.95%;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7.14%,看似稳健。但拆分到单季度来看,问题显现: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为5.41亿元,同比增长10.57%,而归母净利润仅为0.40亿元,同比下滑9.43%,扣非后净利润也同比下降3.67%。这一数据明显弱于市场此前的乐观预期。
从盈利结构看,3Q25毛利率为38.68%,同比下滑3.4个百分点,环比更是下降4.31个百分点。中金分析认为,这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拖累:一是行业整体价格略有下行;二是当期确认收入的订单中,低毛利率项目占比较高;三是深圳宜特扩产带来的折旧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与此同时,净利率降至7.31%,同比减少1.62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仅0.2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5%,反映出回款压力和运营效率的阶段性承压。
不过,公司在费用控制方面表现尚可。销售、管理、研发和财务费用率总体优化,尤其是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2.84个百分点,显示出一定的内部治理成效。尽管信用减值损失对净利率造成2.93个百分点的拖累,同比增加1.29个百分点,但公司在新兴领域的布局仍被视作未来增长的关键看点——包括商业航天、航空、集成电路和智能机器人等高景气赛道的检测服务拓展。
面对盈利能力下滑超预期的局面,中金公司已下调苏试试验2025年和2026年的净利润预测,分别下调9.7%和10.5%,至2.55亿元和3.16亿元。目前股价对应2025年PE为31.3倍,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并给出21.00元目标价,意味着仍有34%的上行空间,逻辑在于新兴检测领域可能带动整体估值中枢抬升。
说实话,我并不意外这次业绩的疲软。虽然苏试试验长期聚焦高端检测赛道,技术壁垒不低,但从Q3的数据来看,扩张带来的短期阵痛比想象中更剧烈。特别是深圳宜特的产能爬坡节奏显然还没跟上折旧计提的速度,这种“先投入后回报”的模式在资本市场往往会被打折定价。而且订单结构波动导致毛利率走弱,说明公司在客户和项目筛选上的议价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但我依然愿意给这家公司一点耐心。它所押注的集成电路、商业航天这些方向,都是未来五年中国高端制造的核心战场,检测需求只会越来越刚性。只要产能利用率逐步回升,费用端保持克制,中期逻辑并没有被破坏。只是这一次,市场确实需要重新校准对它的盈利节奏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