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是云层与地面间因电荷剧烈分离、中和而产生的瞬间能量爆发,其强大电流与冲击波极具破坏力,防护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路径将其安全导引至大地。
中光防雷近40年的发展故事,正是围绕“防雷”二字展开。公司生产的每根避雷针、每只防雷器背后,是占营收约10%的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创新,也是凝聚了数十项国家标准的智慧结晶,更是承载着全球各类客户的信任与托付。
多年来,中光防雷既以硬核技术抵御自然雷电的威胁,更以“防雷”式的安全意识把控企业发展节奏,在父女传承中筑牢行业标杆,最终成为国内防雷领域的龙头企业。
产业报国开启雷电防护事业
中光防雷的“防雷”基因,从诞生之初便深植于初心之中。
1987年,防雷专家王德言创立中光防雷,将“中光”定义为“为我伟大的中华民族争光”,以产业报国的情怀开启雷电防护事业。这份对守护安全的执着,成为他最初的“防雷”信念。
2002年,王雪颖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密码学专业毕业,进入深交所担任交易系统工程师一职。三年后,作为父亲的王德言有意“召回”女儿,王雪颖随之进入中光防雷工作。
彼时的王雪颖未曾想到:十余载后,自己竟以企业掌门人的身份重回深交所,敲响了中光防雷上市的钟声。
不过,也正是在深交所的这份工作经历,让王雪颖对资本市场、对规范运作有着独特的理解,为中光防雷注入了更严谨的“防雷”意识。中光防雷上市十年来,经营规范,信息披露连续五年获评深交所A级。
是否想过超越父辈?面对这一提问,中光防雷董事长王雪颖笑言,目前更多思考的是传承。“时代在变,企业的挑战也在变。我的责任是在新的环境下,把中光防雷打造成中国防雷领域的百年老店,让它持续发展下去。”
技术筑基打造防雷硬实力
抵御自然雷电的关键,在于对雷电本质的深刻理解。当前,雷电的形成机理、能量和波形等在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
中光防雷没有局限于实验室模拟,而是将技术研发的脚步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江苏、海南、云南等地,我们都建立了野外雷击实验站,主动‘捕捉’自然雷电进行分析。”王雪颖说。
“我们一直是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推动公司发展。”王雪颖的这句话,体现在持续高企的研发投入中: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6067.88万元、4589.61万元和4181.5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达到10.94%、8.27%和9.81%。
这种对技术的“执念”,驱动着中光防雷成为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者。截至今年上半年,作为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8)副主任委员,公司主、参编雷电防护行业已发布现行实施标准52项。
从实验室里的模拟电击,到野外的自然雷电捕捉,再到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光防雷以全链条的技术布局,构建起抵御雷电的独特护城河。
市场拓展寻找安全增长极
如果说技术是中光防雷的内功,那么市场则是其施展拳脚的舞台。但这家企业的市场拓展,始终带着“防雷”式的谨慎,稳步开拓新领域。
中光防雷的成长与通信行业的爆发紧密交织。在2015年IPO时,公司超80%的销售额来自通信市场。公司与爱立信、诺基亚、中兴、三星等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建立了超过十年的战略合作关系,也让中光防雷成为“全球范围内为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防雷产品最多的公司之一”。
然而,依赖单一行业的风险也较大,公司管理层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上市当年我们就提出了‘再出发’战略,即在防雷市场向新领域拓展的同时,在产品领域进行延伸。”王雪颖称。
此后的市场拓展,中光防雷的“稳中求进”特性尽显:2016年切入壁垒较高的轨道交通市场,耗资1.08亿元收购了行业前三的深圳市铁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成熟技术快速站稳脚跟;紧抓新能源风口,深耕光伏、储能等领域。同时,将技术能力延伸至“器件”领域,开发保护类器件、磁性器件等。当下,中光防雷成功切入车载、服务器等市场,虽然基数尚小,但已获得多家头部客户的认可。
在各方面时机条件成熟的背景下,中光防雷也将探索新的并购机会。王雪颖透露,中光防雷将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择机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
这份谨慎换来了健康的业务结构:2025年上半年,中光防雷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0.31%;归母净利润为106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1.87%。在所贡献的营收中,通信行业占比下降至51%,能源行业占比38%,交通行业位列第三。
面对6G、低空经济、AI等产业新风口,中光防雷也已提前布局,其防雷产品和器件已参与到客户6G前沿项目的试制中。
站在当下节点,王雪颖清晰地勾勒出中光防雷的发展蓝图:“以世界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共创世界优秀防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