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电气刚刚宣布调整第二期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从3.97元/股下调至3.87元/股。这一变动并非突发决策,而是基于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例行调整——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根据激励计划规定,在派息后需对限制性股票价格进行相应修正,计算方式为P=P0-V,即原价减去每股分红额。此次调整已由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属于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的常规操作,无需再提交股东会表决。
这起调整背后,是凯发电气持续推进股权激励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最早可追溯到2024年9月,当时公司完成了草案审议、公示激励对象名单,并在临时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同年11月,公司完成首次授予。如今进入2025年,随着分红实施和归属条件达成,价格调整与部分未达标股份作废同步推进,也标志着激励计划正按既定节奏落地执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还作废了2万股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说明公司在考核机制上保持了一定刚性,不是“普惠式”激励,而是真正与业绩表现挂钩。
看到这里,我其实挺认可这种做法的。很多人把股权激励看成“发福利”,但真正的意义在于绑定核心人才与公司长期利益。凯发电气这套流程走得很规范:从薪酬委员会提议,到董事会决议,监事会核查,再到律师出具法律意见,环环相扣。而且调整依据明确写在《激励计划(草案)》里,公开透明,避免了随意性。最关键的是,公告中明确指出这次调整不会对公司财务和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这说明它不是一个财务工具,而是一个治理机制。
不过我也注意到,当前凯发电气股价为12.24元,相比调整后的授予价3.87元有明显溢价,这意味着激励对象仍有较大增值空间。只要后续归属条件持续达成,这种正向激励有望稳定团队信心。当然,最终效果还得看公司未来的业绩兑现能力。毕竟,股价长期走势不靠制度设计,而是靠真实盈利能力支撑。
整体来看,这件事本身不算重大利好或利空,但它反映出了一个细节:这家公司在治理体系上正在逐步精细化。在一个容易追求短期刺激的市场里,愿意花时间把激励机制做扎实的企业,反而更值得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