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孚通信控股股东拟折价“甩卖”850万股,市值超百亿的AI光器件龙头正经历一场微妙的资本博弈。 这一动作虽仅占总股本1.09%,却在股价年内暴涨140%、机构资金频繁进出的敏感时点发生,迅速引发市场关注。作为光器件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公司基本面强劲,但大股东的资金需求与市场情绪之间的张力正在显现。
减持背后的机制与影响
此次转让通过询价方式进行,价格下限为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70%,即市场俗称的“七折”。不同于二级市场集中竞价减持,这种非公开转让直接面向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机构投资者,避免了对股价的即时冲击。受让方还需锁定6个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抛压担忧。从操作方式看,这是一次合规且相对温和的资本退出安排。
然而,本质仍是减持。尽管比例不高,且控股股东天孚仁和持股仍高达37.95%,控制权稳固,但在股价处于历史高位之际选择折价出让,难免被解读为股东层面对估值偏高的某种共识或流动性需求上升的信号。尤其今年以来,第二大股东朱国栋也已多次通过类似方式减持合计逾1300万股,反映出主要股东存在持续性的资金安排诉求。
业绩高增难掩市场分歧
必须承认,天孚通信的基本面表现极为亮眼。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9.18亿元,同比增长63.63%;归母净利润14.65亿元,增长50.07%,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受益于AI算力爆发带来的高速光模块需求,公司在数据中心、电信通信及激光雷达等领域的布局持续兑现业绩。
但市场资金的态度呈现分化:一方面,融资余额一度突破60亿元,杠杆资金积极介入;另一方面,ETF资金近20日累计净流出超2.5亿元,显示部分机构已在悄然调仓。这种“散户+两融”与“机构ETF”之间的背离,正是当前股价高位震荡、波动加剧的深层原因。
综合来看,此次询价转让更多反映的是股东个体财务决策,而非对公司前景的根本否定。但在市场整体情绪趋于谨慎的背景下,这类百亿级公司频现的大额减持案例,仍可能加剧投资者对“递延式供给压力”的担忧。后续需密切关注受让结果、锁定期后的动向以及公司能否持续用业绩消化估值。目前信息有限,还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