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莱克(SZ300382)$ 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章
二、江湖恩怨:从 “易拉罐霸主” 到 “电池壳搅局者”
在易拉罐设备领域,斯莱克是不折不扣的 “隐形冠军”。国内市场 70% 的易拉盖设备都出自它手,连可口可乐、百威这样的巨头都得排队等货。但真正让我警觉的,是它在新能源领域的 “跨界打劫”。
传统对手:美国三巨头的 “铁锈” 危机
斯莱克早年最大的对手是美国的 Stolle、DRT 和 STI,这三家企业垄断全球高端易拉罐设备市场数十年。但斯莱克凭借 “国产替代 + 性价比” 策略,硬是从它们嘴里撕下了 10% 的欧美市场份额。如今,这些老牌企业正面临 “铁锈化” 困境 —— 设备迭代慢、成本居高不下,而斯莱克已开始用 AI 算法优化模具设计,生产效率比它们高出 30%。
新能源战场:科达利与震裕科技的 “绞杀战”
在动力电池壳领域,斯莱克的对手换成了科达利和震裕科技。科达利背靠宁德时代,占据方形电池壳 50% 以上的市场份额;震裕科技则押注人形机器人赛道,试图用电机铁芯技术反哺电池壳业务。
斯莱克的破局点在于 “降维打击”:用易拉罐生产的 DWI 工艺改造电池壳产线,速度提升至 80-100 个 / 分钟,比传统工艺快一倍。更绝的是,它把易拉罐设备的 “零缺陷” 品控标准移植到电池壳生产,良品率高达 99.5%,直接碾压行业平均水平。
潜在威胁:跨界 “野蛮人” 的暗箭
真正让我捏把汗的,是那些跨界玩家。比如宁德时代正在自研电池壳产线,试图摆脱对供应商的依赖;而比亚迪的 “刀片电池” 技术,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电池壳的形态。斯莱克的应对策略是 “绑定大客户 + 卡位新技术”—— 不仅给特斯拉 4680 电池独家供应钢壳,还在固态电池壳领域与 SK On 合作研发。
三、技术暗战:从 “易拉罐思维” 到 “电池壳革命”
很多人不知道,斯莱克的核心技术其实源于 “易拉罐”。
DWI 工艺:从饮料罐到电池壳的 “基因移植”
易拉罐生产需要将 0.1 毫米的铝板拉伸成复杂形状,这对设备精度要求极高。斯莱克把这套技术应用到电池壳领域,开发出全球首条 “3D 冲压 + 激光焊接” 一体化产线。更关键的是,它将易拉罐设备的 “柔性生产” 能力复制过来 —— 传统产线切换产品需要停机调试 2 小时,而斯莱克的设备能在 10 分钟内完成参数调整,这对需要频繁迭代的动力电池行业至关重要。
押注 4680 大圆柱电池:一场豪赌?
特斯拉的 4680 电池被视为 “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圣杯”,而斯莱克是国内唯一能批量生产其钢壳的企业。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 “超薄金属成型”:4680 电池壳厚度仅 0.2 毫米,比易拉罐还薄 30%,但强度要求却是易拉罐的 5 倍。斯莱克通过 “多工位连续冲压 + 在线检测” 工艺,将废品率控制在 0.3% 以内,这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固态电池的 “潜伏者”
尽管固态电池商业化还需 5-10 年,斯莱克已开始布局。它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 “纳米级金属复合壳”,能承受固态电池的高电压和高温环境,相关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这种 “技术预埋” 策略,让它在行业变革时可能成为最大赢家。
四、财务 “体检报告”:现金流告急,但 “造血” 能力仍在
翻开斯莱克的财报,数据并不亮眼:2024 年三季报显示,营收同比下滑 4.52%,净利润暴跌 114.62%,现金流为 - 1208 万元。但老股民得学会 “看门道”。
赚钱能力:毛利率的 “护城河”
虽然净利润下滑,但斯莱克的毛利率仍保持在 35% 以上,远高于科达利的 25% 和震裕科技的 20%。这得益于其 “高附加值设备 + 核心模具” 的商业模式 —— 一台易拉罐设备售价超千万元,而核心模具占成本的 60%,且只能由斯莱克独家供应。这种 “设备 + 耗材” 的盈利模式,就像打印机卖墨盒,细水长流。
现金流危机:扩张的 “阵痛”
现金流为负主要是因为美国子公司 OKL 的建厂投入。斯莱克计划在北美建设 4 条电池壳产线,总投资超 10 亿元,这导致短期负债激增。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 “以空间换时间”—— 北美工厂投产后,不仅能避开关税壁垒,还能直接对接特斯拉、Lucid 等客户,长期收益可期。
风险警示:存货 “堰塞湖”
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斯莱克存货达 6.99 亿元,同比增长 21%。这主要是因为电池壳订单交付周期延长(从 3 个月延长至 6 个月),以及部分客户因产能过剩推迟提货。若行业需求持续低迷,可能面临存货减值风险。
五、战略拼图:从 “设备商” 到 “平台型企业”
斯莱克的野心远不止于卖设备。
纵向整合:打通 “材料 - 设备 - 回收” 链条
2023 年,斯莱克与宁波乐惠国际合作,布局铝制电池壳回收业务。通过 “定向轧制 + 再生铝提纯” 技术,它能将废旧电池壳的材料利用率提升至 95%,成本降低 40%。这种闭环模式,既符合 ESG 趋势,又能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横向扩张:从电池壳到储能、氢能
在储能领域,斯莱克开发出 “模块化电池仓”,能兼容不同规格的电芯,降低系统集成成本。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正在研发氢燃料电池的金属双极板,这项技术若突破,可能打开万亿级市场。
国际化:“厂中厂” 模式的破局
不同于科达利的 “全球建厂” 策略,斯莱克采用 “厂中厂” 模式 —— 在客户工厂内设立生产线,由斯莱克提供设备和技术,客户负责运营。这种模式既能降低投资风险,又能深度绑定客户。目前,其北美工厂已为特斯拉生产电池壳,欧洲工厂正在与大众洽谈合作。
六、市场 “风向标”:资金在犹豫,散户在躁动
从资金动向看,机构对斯莱克的态度分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