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业,2024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行业产能与市场需求的阶段性供需错配,使得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全行业毛利及盈利水平下降,众多企业深陷困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华民股份(300345)作为光伏领域的“新秀”,也受行业周期性调整影响,业绩承压较大。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来看,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10.32亿元,净利润-2.9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转机出现在2025年一季度。据一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09%,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为29.80%和20.49%的增幅,毛利率也成功转正,展现出积极向好的经营态势,同时也给市场带来积极信号。
迎接新一轮光伏产业洗牌之后的重生,华民股份做对了什么?
光伏行业经历寒冬后也将迎来春的希望。通过国家战略政策指导下,光伏行业有望在2025年迎来基本面的显著反转;同时,随着光伏产业标准体系逐步落实,落后和低效产能逐步淘汰,叠加光伏行业自律公约的签订,行业“内卷”得到遏制,供应链价格有所回升,光伏产业竞争格局逐步回归理性。市场需求迎来复苏,光伏行业出现回暖信号。
近年来,光伏行业技术也随着装机不断迅猛发展,当前N型TOPCon电池产能已超过600GW,光伏行业电池技术完成了从P型PERC到N型TOPCon电池的转身,光伏转换效率从23%提升至26%,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进步,TOPCon技术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电池路线。相较于国内部分厂家面临P型产线的淘汰风险,华民股份则前瞻性布局光伏N型单晶硅片领域,迭代风险较小。产能方面,公司2024年顺利完成了鸿新新能源“高效N型20GW单晶硅棒、14GW单晶硅片项目”二期和鸿晖新能源“年产10GW异质结专用单晶硅片项目”一期顺利点火投产并有节奏地释放产能。
另外,在光伏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趋势之下,华民股份通过持续研发,在降低同心圆概率、提升机械性能、推进薄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生产的210、210R等超薄、高效、大尺寸N型单晶硅片产品及异质结电池专用硅片,不仅助力光伏产业链原料成本降低,还提高了电池转换效率,满足了市场对高效、低成本光伏产品的需求。同时,控股子公司鸿新新能源在热场研发方面不断创新,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实现同一热场兼容拉制不同尺寸单晶硅棒,适配市场规格,减少电力浪费、降低碳排放。子公司鸿晖新能源作为业内首家布局吸杂工艺的硅片企业,利用吸杂技术减少硅片杂质并提升产品品质,助力异质结电池降本增效。
光伏企业从制造端向应用端延伸已成为行业重要趋势,尤其是在产能过剩、利润率承压的背景下,布局下游电站开发、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应用领域,可提升抗周期能力并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华民股份也提前发现了这一趋势,2024年公司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湖南鸿宇,聚焦微电网、智慧能源、虚拟电厂等技术,提供园区级、地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正加快推进鸿新新能源厂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并与大理政府合作打造零碳园区,有望在未来实现商业模式复制推广,开辟新的盈利空间。
当光伏行业逐步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大背景下,华民股份管理团队也注入新力量。2024年12月份,华民股份宣布光伏行业“老将”周丹接棒华民股份总裁,据了解周丹曾在通威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并成功领导了通威太阳能电池片板块从零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化太阳能电池片企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这一关键人事变动也标志着华民股份在光伏领域的管理团队得到战略性优化,有望为公司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中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行业竞争加速之下,中国光伏企业集体出海寻求增量空间也已成为共识。
市场格局方面,新兴市场崛起成为光伏企业新的增长极。据第三方市场机构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596GW,同比增长6.0%,增速大幅放缓。中欧美三大主流增量市场占比下降,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表现亮眼,为全球光伏装机增长注入新动力。新兴市场的崛起也逐渐成为我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关键阵地,华民股份也在其年报中明确要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抢抓海外市场机遇。未来,华民股份将借助自身产品优势,逐步打开海外市场销售渠道,为公司业绩增长开辟新的空间。
在稳步发展现有业务的同时,华民股份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据华民股份董秘夏宇表示:公司未来将“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以业务出海为抓手,源网荷储示范项目为标杆,凭借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加速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生态。同时,在保持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开展外延投资并购,以审慎的态度和精准的布局,为公司经营业绩做“加法”。
综上所述,尽管光伏行业竞争依旧激烈,市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华民股份凭借 2025 年一季度的良好发展势头,以及在产能、技术、市场和业务拓展等方面的积极布局,已逐步在光伏赛道上站稳脚跟。公司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双轮驱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份额,在加强自身造血能力的同时,寻求外延发展机遇,有望在新一轮市场竞争格局中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