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壕能源控股股东天壕投资集团刚刚完成了一笔引人关注的操作:在11月18日解除合计1567万股股份质押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19日,立刻将1660万股股份重新质押出去。这波“无缝衔接”的操作,几乎没给市场喘息的时间。公告显示,前后质权人均为中国中金财富证券有限公司,意味着这更像是一次债务结构的调整或续作,而非新增融资压力。
从数据来看,这次变动后,天壕投资集团累计质押股份数量为636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的48.57%,占公司总股本的7.35%。虽然比例不低,但公司强调,控股股东资信状况良好,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和偿还能力,目前质押股份无平仓风险,也不会影响上市公司正常经营。与此同时,实际控制人陈作涛本人并未进行股份质押,其持有的股份中虽有部分为高管锁定股,但未涉及质押行为。
看到这里,我第一反应是:这种“换手式”质押,在A股并不罕见,尤其对于一些依赖资本运作的民营企业而言,属于常规的资金管理手段。但结合当前天壕能源的基本面来看,这件事就值得多看一眼了。
我注意到,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下滑36.05%,归母净利润也下降了27.25%,主业明显承压。尽管它手握天然气特许经营权、拥有华北重要LNG调峰站,还布局了高技术壁垒的膜法水处理业务,概念上覆盖页岩气、环保、京津冀一体化等多个热点,但业绩的持续走弱,让这些光环打了折扣。而近期主力资金连续净流出,股价也在6元附近徘徊,说明市场情绪偏谨慎。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控股股东“解押即再押”,大概率是为了维持流动性稳定,背后或许反映出一定的资金周转需求。不过好在质押比例尚在可控范围,且质权人稳定,暂时没有爆发性风险。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公司何时能扭转基本面颓势?光靠概念和资本腾挪撑不起长期估值。
说到底,短期的技术性反弹可能受MACD金叉和支撑位博弈影响存在机会,但我更关心的是,它的天然气业务能否在冬季供暖季中兑现业绩,以及节能环保板块有没有实质性的订单突破。否则,再漂亮的资本操作,也只是水面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