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寒意尚未消散,晶盛机电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报告与高管减持公告的相继落地,如同双重惊雷炸响资本市场。一边是盈利数据的断崖式坠落,一边是核心管理层的精准套现离场,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光伏设备龙头,正以最刺眼的方式透支着投资者的信任。
业绩滑坡的幅度足以刷新市场认知底线。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营收入暴跌至82.73亿元,同比降幅高达42.86%;归母净利润更是从往年高位骤降69.56%,仅剩9.01亿元,扣非净利润跌幅甚至扩大至74.12%。单季数据更显惨烈,第三季度单季营收24.74亿元、归母净利润2.62亿元,同比跌幅均接近70%,毛利率也随之下滑至25.82%,各项核心指标全面亮起红灯。对于如此严重的业绩缩水,公司仅以行业周期波动为由轻描淡写,但这无法掩盖经营层面的深层困境——光伏设备业务作为曾经的增长引擎,在行业产能过剩冲击下持续疲软,而被寄予转型希望的半导体业务,虽手握37亿订单,却始终未能形成有效支撑,至今未能扛起业绩大旗。
与业绩雪崩形成尖锐对照的,是高管团队步调一致的减持行动。就在市场对三季报数据充满担忧的10月17日,晶盛机电公告披露,包括董事、副总裁朱亮在内的5名核心高管,计划在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集体减持不超过277.62万股,按公告当日37.71元/股的收盘价计算,套现金额将超1.05亿元。尽管公告中将减持原因归结为"个人资金需求",但在业绩暴雷的敏感节点,这种集体离场的行为无疑向市场传递了最消极的信号。要知道,这些高管所持股份多来自首发前持股及股权激励,本应与公司长期发展绑定,却在业绩低谷期选择精准套现,其对公司前景的真实态度不言而喻。
高管减持的负面影响迅速在资本市场发酵。减持公告披露当日,公司股价即暴跌7.62%,从10月9日的阶段性高位一路下探,市值蒸发近130亿元,从高位的600亿级规模跌至不足500亿。即便后续股价略有回升,截至10月24日总市值回升至551.05亿元,但其市值缩水幅度仍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股价的剧烈波动背后,是市场对企业治理失效的强烈抗议:上市公司高管作为最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群体,其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在业绩大幅下滑时非但未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反而选择套现离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对股东的信托责任,更彻底动摇了市场对公司转型叙事的信任基础。
客观而言,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确实给设备供应商带来了压力,但这绝非晶盛机电业绩崩塌的全部借口。真正让投资者失望的,是公司在危机面前的应对失措与责任缺失——既未能拿出有效的经营策略遏制业绩下滑,也未能以负责任的行动稳定市场信心。一边高喊半导体转型的美好蓝图,一边放任核心高管集体套现,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本质上是将行业周期风险悉数转嫁给普通投资者,而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
资本市场的信任需要数年悉心培育,却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崩塌。晶盛机电若想挽回失地,仅靠口头强调转型前景远远不够,更需要拿出切实的业绩改善方案,用实打实的经营数据证明转型成效;更需要高管团队用真金白银的增持行动替代减持离场,与公司和投资者共渡难关。否则,在业绩大跌与高管减持的双重打击下,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终将在信任危机的泥潭中彻底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