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A股整体表现低迷,超4500只个股下跌,但就在这样的市况下,中际旭创却逆势吸金——半日成交额突破120亿元,成为当日市场最耀眼的焦点。这家光模块龙头不仅成交活跃,股价一度涨超5%,截至午盘市值逼近5400亿元,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达284%。在全市场缩量调整的背景下,如此巨量交易显得尤为突兀,也再次将市场目光聚焦到这只“AI基础设施核心标的”身上。
从基本面看,中际旭创的确有硬实力支撑。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0.05亿元,同比增长44.43%;归母净利润71.32亿元,同比大增90.05%,扣非后利润增速更是达到90.54%。其核心产品高速光模块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和AI数据中心,直接受益于全球科技巨头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持续加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境外收入占比高达86.8%,深度绑定英伟达等国际大客户,形成了“GPU放量—数据中心建设—光模块需求上升”的强逻辑闭环。
看到这里,我其实并不意外它的强势。真正让我思考的是:为什么一只PE已经高达62.79倍的股票,还能持续吸引资金涌入?年初时它的TTM市盈率才13.84倍,如今估值扩张远超盈利增长,这背后更多是市场情绪与预期的重估。某种程度上,它正在被当作“中国版的工业富联”来定价——即凭借与英伟达的高度协同关系,获得类似产业链核心伙伴的估值溢价。
但我和部分市场观点一样,对此保持一分清醒。光模块虽属高技术壁垒环节,但毕竟仍是硬件制造,面临产能爬坡、竞争加剧(如新易盛等对手分流)以及地缘政策风险。更关键的是,当前估值已反超英伟达本体,这种“影子股溢价高于本尊”的现象,在历史上往往出现在周期顶部区域。一旦AI资本开支节奏放缓,或技术路线出现变化,波动恐怕不会小。
不过话说回来,短期趋势的确站在它这边。LightCounting最新报告指出,数据中心互连需求超预期,光模块厂商普遍满产扩产。中际旭创也在推进H股发行,显示出进一步国际化融资的野心。北向资金持续增持、机构持仓稳定,说明主流资金仍看好其确定性。
在我看来,中际旭创的故事还没结束,但它早已不是“低估成长股”,而是“高预期下的高波动资产”。如果你相信全球AI基建浪潮仍在前半程,那它依然值得配置;但若市场风偏转向,它也可能首当其冲。投资这类标的,拼的不再是认知差,而是对产业节奏和估值容忍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