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机器人的大脑是你们自研的吗?还是你们跟生态合作伙伴去合作的?
姜哲源:我们其实不太讲大脑这个事。大脑到底是啥呢?是一个对话大模型,还是操作模型?这个当然都不是我们自研的。我们目前这款机器人交给客户的版本没有部署操作的模型,只部署了可以对话的大模型,这个用的都是开源的方案,或者说买的合作伙伴的方案。
王慧:你们是着重于做本体?
姜哲源:对,做本体做运控。
姜哲源:对,25年商业化遇到困局时来了个马拉松。销售最没头绪,完全不懂该怎么干的时候,认识了我们现在的销售负责人,确实所有的事都比较顺。
王慧:我看到之前你们天使轮的时候,金沙江创投投了你们的天使轮,到25年1月份他们退出了,当时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言论在网上争议也很大,说人形机器人泡沫化,他们退出对你们影响大吗?
姜哲源:那轮正好赶巧了,本身股东买卖我们的股份,我觉得是正常的事情,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朱总比较特殊,当时他卖我们股票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因为他的合伙人离职了,是合伙人投的我们。合伙人离职后,包括当时合伙人投的其他机器人项目他都退了。我觉得买卖股票本身是正常的交易行为,但是当时赶在我们最难那会儿,给我们增加了一些难度,但是这个不是难度的本质。
王慧:你最难的时候是24年年底,他们退出是在25年年初。
姜哲源:本质上算是同一轮,真正变更在25年初,其实24年就已经退完了。
王慧:你刚刚说你们就剩4个股东席位了,现在其实找你的投资人越来越多,你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你在选投资人的时候会更看重什么?姜哲源:我们今天比较看重的,第一个是投资机构本身的品牌背书作用。如果有一些大机构愿意为你背书,无论是对拓展客户还是拿新的融资都会有一些帮助。其次,我们还看重一些产业资源,比如说有一些产业能协同,像我们的股东有一些是做光伏的,还有做汽车的。这是一些战略性投资,甚至我们还有在接触的股东是做农副产品相关的。王慧:你刚刚说到自我造血的能力。那你准备怎么才能做到接下来除了融资这块广积粮草之外,自我造血也能跟得上?姜哲源:那就拼命卖货吧,明年就是卖货的一年。我们讲两件事,第一个是找场景,我们叫开拓新的场景,找新的标杆。第二个是渗透,把现有场景加大渗透,去增大我们在现有场景里边的市占率。做两件事。
王慧:我看到宇树的业绩50%是来自海外市场,你未来有什么打算?
姜哲源:我们肯定也希望把出海团队建起来,并且在海外能够实现一些影响力和一些交付。我们可能跟宇树不一样的是,我们在海外可能主要会以代理的模式去做,宇树、包括很多国内同行,他们主要在以直销、直营的方式做海外,我们会主要以开国家总代为主。但是一些大的市场,比如美国,那可能就不会直接开一个国家总代去做。
王慧:虽然你觉得马拉松比赛你们这波流量接得不是特别好,但是我们也看到你们有很多的订单,现在的订单量在行业内也算名列前茅了。你们现在有多少订单了?
姜哲源:如果纯粹算意向订单的话,那非常非常多,可能有好几千台了,但是实打实的我们预计要交付的,大概就一千多台。
王慧:合同额达到多少?
姜哲源:如果看合同额肯定是超过一个亿了,早就超过一个亿了。
王慧:你们的客户主要来自于B端还是C端?
姜哲源:主要还是B端为主。
王慧:什么领域?
姜哲源:现在有四个大领域:教育、科研、文旅和商业演出。
王慧:你们还是相信数据的力量。你们是一家做本体的公司,我之前看到有一个说法,说接下来人形机器人竞争的锚点,或者说是重点,不在于机器人的本体,而在于基于AI,它的大脑。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姜哲源:我觉得也对也不对,我们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看是不一样的。比如以一年为时间尺度看,明年一年我们肯定是竞争本体,大脑明年肯定落不了地,或者只能在一些小范围的场景里,有些POC(概念验证)规模化落地还远着呢。所以于我们而言,明年肯定还是本体竞争,但最终这个行业争的是什么?争的其实就是数据,争的就是大脑,确实是这样。
王慧:那接下来你们会自己向大脑方向去做一些研发吗?
姜哲源:我们一直在做这个事,一直在研发一些像大模型之类的东西。
王慧:我看到有一种本体公司是他只专注做好本体,等别人的大脑好了之后,开源,放到我的本体里面去就可以了。
姜哲源:这个事我觉得不会成功,从上一波车领域,我们没有看到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能够优秀到自己把L4实现了,我们也没有看到一家传统车企,能够跟自动驾驶公司结合得特别好,最后把自动驾驶实现得很好的。
最后都是自建团队,再传统的车企最后也都是自建智驾团队,这很难避免。因为机器人,包括汽车,其实智能车也是一种特殊的机器人,这个领域软硬件深度耦合,但凡少任何一个能力点,我觉得都不可行。
王慧:不管你从哪一个方向进入,可能你们一定会在某个地方相遇的。
姜哲源:对,我们看到其实很多做大脑的公司也开始做本体了,很多做本体的公司也开始做大脑了,大家都在往对方那个方向去走,最后会在一个地方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