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明星团队,倒不如说我们更是一个实战型团队。”谈及团队,姜哲源更愿意称其为实战团队。
2023年9月,在清华大学读了一半博士的姜哲源拿着跟合伙人一起凑来的100万元一脚踏进了暗潮涌动的人形机器人创业圈。从成立之初寂寂无名到半程马拉松赛事后“小孩哥”火爆出圈,松延动力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马拉松赛事暂时解决了松延动力“酒香巷子深”的问题,并让其在短期内突破2000台订单。但姜哲源也清晰地意识到,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如何真正实现规模化商业收入,穿越周期活下去是松延动力乃至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订单突破2000台
“现在面对媒体采访已经不紧张了。”松延动力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姜哲源笑着说道,此时的他正坐在台上接受媒体的采访。
能够做到“面对媒体不紧张”是姜哲源近一个月来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姜哲源算了算,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他接受了数十家媒体的采访,拜访人的名单拉出了满满三大页,这些访问名单中有媒体,有投资者,也有客户。
一个月之前,松延动力还只是人形机器人行业一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新兴企业。2023年,还在清华大学读博的姜哲源决定辍学去创业。SEE Fund管理合伙人马麟这样形容当时的姜哲源:“抱着电脑激动地讲述着自己的创业梦,眼里有光有激情。”
2023年,在AI产业的带动下,具身智能的概念开始兴起,涌现出一批年轻的高知创业者,姜哲源带着和合伙人凑的100万元一步跨入了这“暗潮涌动”的具身智能概念行业。2023年9月,松延动力正式成立,专注于人形机器人、仿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松延动力的核心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与其说是明星团队,倒不如说是实战团队,我们中没有美国四大高校的明星人才,但我们的成就一点也不比四大差,我们是一场仗一场仗打出来的。”姜哲源说。
2023年10月,松延动力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N1诞生。松延动力这样介绍第一款从理论到成品的产品:“经过富有经验的研发团队43天的努力,我们成功将N1从概念设计到加工制造,从白纸变成了现实。我们超高效率地完成了装配和测试,并且实现了机器人双足行走稳定性测试。”随后在2024年5月,松延动力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DORA诞生。
让松延动力名声大噪的N2在2025年3月被推出。3月14日,松延动力正式发布最新旗舰产品——N2双足人形机器人。该款人形机器人身高仅1.2米,被认为是跑步姿势最好、最流畅的机器人。
4月19日,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上,松延动力的 “小顽童” “旋风小子”两队机器人分别以第二、第三名的成绩冲线。N2机器人跑步稳定、不用操作员跟随的出色表现收获了现场观众和网友的肯定,加上外形像小朋友,N2也被戏称为“小孩哥”。
马拉松成绩给松延动力带来积极且直接的影响便是订单大涨。在5月11日松延动力的生态大会上,姜哲源宣布N2机器人订单突破1000台,“这些订单都已经支付了定金,这也证明了我们的技术实力”。姜哲源说道。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大会过后,松延动力N2机器人的总订单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台以上。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松延动力成为继宇树科技之后又一家宣布销量破千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商业化才能活下去
马拉松比赛出圈,千台大定,暂时解决了松延动力“酒香巷子深”问题,但姜哲源清晰地知道,包括松延动力在内的具身机器人距离规模化、批量化生产以及商业化落地还有一段距离,这也是当下行业需要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与北京商报记者交谈时,姜哲源表示,我们的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是行业共性问题。他进一步解释:“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应用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广泛,人形机器人还没有真正进入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具身智能的泛化性不够。泛化性的支撑需要超级多样化、大规模的数据,但就目前来看,全球具身智能数据集远远不够大,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布局就是数据采集,怎么样把人形机器人数据做到规模化和多样性,这是一个挑战。”
将话题拉回松延动力本身,姜哲源认为,松延动力短期内最重要的工作是解决量产交付问题,并表示,目前松延动力在北京、常州、东莞布局了生产基地,为交付做准备。
如何更好落地商业化是松延动力及行业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2025年初,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直言:“当前具身智能行业虽共识度高、估值飙升,但商业化前景不清晰。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而在2025年1月17日,金沙江出售了松延动力的股权,这一度让松延动力站在风口浪尖。
面对行业泡沫化的说法,姜哲源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很多行业都会经历从‘泡沫累积到破裂下行’的过程。但是正确的行业会在泡沫累积破裂之后迎来第三条增长曲线,那会是一个更大的上扬曲线,我相信机器人行业是难而正确且长期正确的行业。”
“在经过大浪淘沙之后,会留下一些真正具有长期生命力的优秀公司,这些公司的统一特质是具有商业化能力。”在谈及行业未来,姜哲源给出自己的预判,“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将迎来最大挑战,即从今年开始谁能够真正实现规模化的商业收入,谁就具有长期竞争力,能够穿越周期活下来。”
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25年3月,松延动力已经累计完成五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天启资本等。在生态大会上,姜哲源表示,今年松延动力的计划就是“插旗”。“现在已经有不少海外代理商联系过来,我们今年还会开全球渠道商大会,到时松延动力的旗帜将会布满整个‘蓝星’。”
生态大会结束后,姜哲源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场生态大会新增近5000万订单是种什么体验。感谢所有生态合作伙伴!感恩所有投资人股东!”
· 应用场景解析 ·
【体育】
运动基因“出圈”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在北京亦庄成功举办,开创了机器人现场长时竞技的先河。随后的8月15日—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办,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机器人为参赛主体运动会的举办也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推动着整个产业生态的快速成熟。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化服务拓展。行业专家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生产力时代,服务场景的比拼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松延动力旗下机器人通过搭载自研运动控制算法,能够满足科研教育、导览接待、文旅展示、陪伴娱乐等多个场景的快速二次开发需求。
早在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松延动力N系列首代产品N1已在展会上亮相,该机器人拥有澎湃动力,能够从停止状态实现高速起跑。运动基因一度成为N系列人形机器人的亮点。
姜哲源表示,N1的设计更偏向快速验证,当时N1的目标是证明硬件与算法能力,细节未臻完善。而N2的定位截然不同,N2作为一款成熟产品,它被定义为“运动健将型人形机器人”,不仅继承了该系列产品的“运动基因”,更进一步提升了下肢动态性能,使其能够实现奔跑、跳跃、空翻三大核心能力。
在松延动力5月举办的生态大会上,N2向观众展示了连续前空翻的动作:蓄力、起跳、翻转、落地,一气呵成。
根据公开资料,N2运用18个高性能关节、创新的构型和紧凑的结构排布,在降低硬件成本、缩小体积的同时,实现了超高的运动性能。N2人形机器人速度峰值可达3.5m/s,续航时长为70—80min,并且实现了全球唯一真机连续空翻。
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电控系统负责人吴雅剑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N2突破后空翻动作仅用了两周多的时间。而前空翻有着后空翻的基础,所以比刚开始的后空翻的时间还短。
目前松延动力有两个技术突破,一个是躺倒起身,通过算法训练,可以让机器人摆脱轮椅和挂车,实现开箱即用;另一个技术突破则是室外复杂地形多场景连续前空翻。不同于人形机器人在实验室中完成空翻的demo,此举是首次把人形机器人空翻技术带出实验室,并在复杂地面上完成了演示。
松延动力正在攻克下肢行走的问题,希望能做到跑步、空翻等一些更高动态性能的动作,最终做到人能走的地方机器人都能走,而且不摔。
考虑推出消费级产品
在松延动力的生态大会上,展示了一张关于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景的图片。其中应用场景包括了以客户服务、互动游戏等为主的娱乐导览;心理疾病监测及康复训练;以科技馆、博物馆、商场互动为主的展览表演;以助老健康监测、儿童情感陪伴等为主的服务陪伴。
姜哲源透露,不会纯为研发投入而长期烧钱,会优先选择一些有明确的落地场景、能够创造正向现金流的产品来进行落地。
据了解,N2还搭载了松延动力自研的运动控制算法,并开放多种控制接口,真正做到开箱即用这一特性,使其能够满足科研教育、导览接待、文旅展示、陪伴娱乐等多个场景的快速二次开发需求,成为具身智能locomotion算法的理想训练平台。
目前松延动力主要客户来自两大行业:教育科研和展览展示。姜哲源透露,他们其实已经做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但尚未发布,后面也考虑推出消费级产品。
除了N2,松延动力还发布了仿生机器人的全新女性形象——“小诺”。小诺是以仿生人头Hobbs为基础研发的产品,换成了更容易让人接受的女性形象。小诺的面部和脖子共有54个自由度,表情十分自然,姜哲源介绍称,一般仿生机器人很难做出嘟嘴的表情,但经过松延动力攻坚,小诺可以自然地嘟嘴,为其增添了几分生气。同时,小诺支持定制化,既可以是东方美女,也可以是英伦绅士,一机千面,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松延动力在京东开设了京东自营旗舰店,上线了一款价格为4.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N2,目前暂无销售数据,其产品在功能介绍中如此表示:“具有灵活高超的运动性能,能行走、奔跑、后空翻、单脚跳等。同时能满足科研教育、导览接待、文旅展演、陪伴娱乐等场景。”
· 对话 ·
松延动力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姜哲源:
商业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Q: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也被称为机器人量产元年,能否谈谈公司和您个人在2025年的体感变化?
A:开年以来,自从春晚宇树科技火了之后,我们能切身感受到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度在变高,无论是从资本的热度上还是从订单的角度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今年4月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之后,热度变高的感受更加明显。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之后,媒体、资本包括客户快把我们公司塞满了,我们在去年前年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今年热度确实高了很多。
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出现了一些在反思的声音,比如热度会不会过高、有没有泡沫等。
Q:当前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仍面临困难,在您看来共性困难比较明显还是个性问题比较多?
A: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应用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广泛,还没有真正进入千家万户。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具身智能的泛化性还远远不够,泛化性的支撑需要超级多量化、多样性的数据,这两个数据特别重要,但从现在来看,全球具身智能数据远远不够大。
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有可能会出现一个个无数小问题。所以当下的重要布局就是数据采集,怎么样把人形机器人数据做到规模化和多样性,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Q:智能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能否介绍一下公司目前在人才方面的情况?另外作为一家诞生于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北京包括昌平区政府在政策方面带来了哪些帮助以及公司未来希望有哪些更多人才政策方面的支持?
A:相比于称我们为明星团队,我更觉得我们是一个实战团队,我们都是一场仗一场仗打出来的,我们没有美国四大高校的背景和明星选手,但我们都是实战型选手,并且做出来的成就一点不比四大差。
北京昌平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人才方面的支持,如昌平区发布的昌聚工程以及昌平区U35人才政策等,这些政策从资金到住房到户口再到子女入学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公司一定的支持。未来我们也会持续坚定地在北京昌平进行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郭秀娟张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