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改革收官与算力产业爆发的双重催化下,超聚变借壳上市的资本大戏持续升温。而荣科科技(300290)凭借股权架构的天然绑定、业务生态的深度协同与资本运作的实质推进,成为这场大戏中最具确定性的主角候选人,其背后逻辑暗藏河南国资整合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密码。
一、借壳动因:时间窗口与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
超聚变的上市路径选择从来不是“要不要上”,而是“如何快上”。作为脱胎于华为X86服务器业务的算力龙头,其2024年营收已突破400亿元,液冷服务器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估值达800亿-1000亿元。但独立IPO的2-3年周期,与2025年河南国企改革收官的政策硬约束形成尖锐矛盾。
借壳成为唯一可行解:既能将上市周期压缩至半年内,契合国资资产证券化率突破60%的目标;又能规避IPO审核中核心技术披露的保密风险,为算力硬科技筑牢安全屏障。正如市场所言:“对超聚变而言,借壳不是最优解,却是最急解。”
二、标的逻辑:三重共振下的“唯一解”
荣科科技之所以成为超聚变借壳的核心候选,源于股权、业务、资本动作的三重共振,构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1. 股权纽带:同一实控人的“天然通道”
豫信电科通过信产基金持有荣科科技19.98%股权,同时以64.93%持股绝对控股超聚变,形成“同一实控人+唯一上市平台”架构。这种体系内整合模式,不仅规避了跨体系重组的审批壁垒,更符合监管对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的合规要求,为资产注入扫清了制度障碍。
2. 业务协同:“硬件+场景”的生态闭
荣科科技子公司辽宁智维云是超聚变东北区域金牌经销商,2024年合作金额超2.3亿元,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主业与超聚变算力基础设施形成完美互补。更关键的是,荣科科技液冷服务器订单占比已提升至40%,直接对接超聚变技术需求,形成“硬件供应-渠道销售-场景落地”的完整生态链。这种协同不是简单叠加,而是“1+1>2”的产业聚变。
3. 资本信号:从财务铺垫到主体备战的全链条动作
市场的猜测早已被资本动作验证:2025年8月豫信电科启动荣科科技并表评估,9月公司用公积金弥补亏损实现财务“清壳”。与此同时,超聚变于9月开启核心员工大规模配股稳定人才队伍,并放出“财务专家(上市运作)”岗位招聘,要求候选人具备上市公司财报运作与体系搭建经验,后虽更名但上市筹备信号明确。一系列操作精准踩中“估值测算-财务梳理-主体备战”的借壳流程节点,让这场资本运作的轮廓愈发清晰。
三、风险与预期:在否认与实质推进间寻找答案
尽管荣科科技多次否认借壳传闻,但市场早已形成共识:“重组初期的否认是常规操作,资本的真实动作远比公告措辞更有说服力。”当前核心风险集中于两点:一是超聚变千亿估值注入的股权稀释比例与定价合理性审核,二是监管对“等同IPO标准”的严格执行。
但政策窗口与产业趋势已形成强大支撑:河南国资对超聚变上市的“背书式推动”、算力产业的万亿市场空间,以及荣科科技四季度扭亏为盈的业绩预期,均在缓释风险。正如业内所言:“当政策需要、产业需要、资本需要形成合力时,借壳的阻力终将让位于发展的动力。”
结语:一场算力资产的证券化革命
超聚变借壳荣科科技的核心逻辑,本质是河南国资将优质算力资产与上市平台高效对接的战略布局。对荣科科技而言,这不是简单的壳资源变现,而是从传统IT服务商向算力生态核心平台的能级跃迁;对超聚变而言,这是突破资本瓶颈、抢占算力赛道的关键一跃。
当华为基因遇上国资赋能,当算力硬件对接场景服务,这场借壳大戏的最终落幕,或许将改写中国算力产业的资本格局——毕竟,“站在国企改革与算力革命的双风口上,好的资产从不会缺少上市的舞台,只会选择最合适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