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有些朋友说我没有完成工作,借你之言,那今天就彻底把他完成了,也算是个了结。
昨晚之所以发出去删除(也和几位朋友私下聊过),最终觉得确实有不妥,因为我也有融资账号全是持仓荣科,给自己和他人设障碍没必要。
(如果有也请那几位朋友给我做个证)。
另外,真的别太把股吧当多大回事,这个股吧账号就是小号,聊天吹水用的,有什么羽毛值得爱惜?我也奇了怪了,说对了,谁给我颁奖?说错了,过几天,谁还记得我的存在?对我本人有什么影响?什么团队阴谋论的,自问自答,准备稿子的,我真的无语,见过哪个团队拿苹果手机备忘录敲字的?就连司机都说我最近在车上都不和他说话,一直看手机,他有时候开车都犯困。
以下是昨晚帖子,一字未动,留给大家鞭。
同是持股者,皆是有缘人,聚在一起讨论、研究数日,有同频、有争论,都想着自己心里那最真实的预期可以尽快落地。
从周日打开股权变更系统查看,已经让我忧心忡忡,今日东方明珠公告看完,再结合超聚变最近一系列股权的迷之操作,也越来越验证我的担忧非虚,我现在心情很矛盾,甚至作为持股的投资人,从内心自私角度,一点都不想拆解背后的逻辑。
1、从第一次看到超聚变股权变更,我还天真的认为,有可能是同比例增减资行为,会不会是工商变更信息滞后问题。如果不是,超聚变控股股东超聚能为什么会减持转让自己手里股份?
2、在这个时候郑州航空港引入财务投资者LP,阿联酋及其他四家增持股份,可预见的是接下来已经是极大概率,还会有新的财务投资者进来,如果是我们心底的预期,此时的行为,只能验证我之前评论说过的————真正的对手在越发的变为可能。
3、如果豫信要将超聚变注入荣科,同时获得对价的增发股份,是没有理由在此时引入更多财务投资者,更没必要在应该做减法的时候去做加法甚至是乘法,这样会增加更多、更高的沟通成本、收购成本,新进来的资本,我想他们最直接的思考是不会满足于采取低价、低市盈的方式重组借道上市,那样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作为财务投资人则收益甚微。直至今日,我想河南国资和其他股东共同的目标显然已经一致,不是追求快速简便的方式上市,而是已经真正着手思考通过IPO来实现市值最大化的膨胀,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4、我不会浅薄到从公告看几个“首发上市”字眼,就判定IPO的可能性。而是东方明珠此时参股,代表的这类资本,已经不是在图快速上市,而是资本利得最大化。河南让出股份,也是不图尽快上市,而是从让渡的股份中实现PE的有序退出,和作为初始投资者第二轮甚至第三轮收回更高的溢价回报了。
要说的其实还有很多,但是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我也想自己更加的主观,但明天市场会做出他的选择,最起码是阶段性选择。
昨晚帖子结束。
即使昨晚的帖子,我还是手下留情,并没有把我个人全部理解和根本逻辑说出来。接下来我把一个作为正常人的心路历程再写下来:
1、昨晚吧里有朋友艾特东方明珠公告让我看时,我还在健S房的跑步机上,大致翻了下,是很正常的投资基金设立公告,而且也预示超聚变要登陆二级市场的实证了,但是一想玩球了,我预期10月20日荣科停牌估计要泡汤了,这超聚变股权要稳定下来起码又是一两个月以后了,后面还会不会有新增变动呢?你动是好事,但别动个不停啊!故而对停牌时间的失望叹了第一口气,就是昨晚贴中第一个“哎”字。
2、公告我确实圈出来IPO,那不是看不懂制式条款,我会看不懂吗?而是这IPO三个字,让我联想之前种种本人自洽不了的动作。更加让我产生了对超聚变独立IPO的疑心。这是叹了第二口气“哎”字。
昨晚短暂心路描述完,进入正题。
3、我个人理解的通过资产重组方式注入荣科,那么相应的操作核心应该是“快速、简单、秘密”。如果国资W和豫信选择重组方式,包括券商顾问也这样建议,那最优解是国资内部协调,清理股权结构,减少交易方,以最快速度完成资产注入(最多在24个股东中转让老股,平衡利益也就罢了)。而不会选择在临门一脚时,还在持续不断的引入一大堆外部财务投资者,增加谈判难度和审批风险。也正是因为此时,昨晚超聚变引入外部股东—东方明珠还有其他几个共同设立基金,让我觉得重组之路的天平已经出现了倾斜。
4、再反观筹备股份制改革,准备独立IPO的特征(注意只是筹备,没说已经具备条件,马上就IPO申报,但谁能说现在就不是一个有考虑这种方式的起点时刻呢?)
筹备IPO特征往往侧重包装和利益最大化,引入财务投资人的影响力越高,估值膨胀系数越大,后面轮次的股份转让定价也会更高,所以通常会引入知名资本增加背书。或引入注入东方明珠有产业协同的资本,这样还会在审批中以宏伟叙事描绘经营的可持续性,业绩成长的潜力性,君不见红杉、阿里、腾讯、其他国际资本大鳄本身就是估值锚定器和稳定器,还自带光环和流量,后面引入其他转让更高价股权岂不是更简单。
所以让我不得不思考,豫信想IPO了?因为IPO需要提前打造一个背景豪华、多元、产业背书的股东阵容,以向资本市场描绘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支撑更高的发行估值。现在逐步不间断的引入国资、知名财务投资者,与IPO准备期的逻辑是有蛮大契合的。
5、多轮次转让股份,引入投资人的做法,往往是越后面进来定价越高,离未来IPO的定价差越小,这个道理想必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如果不是这样,前批次早就进来的投资人凭什么?如果看好超聚变价值凭什么会放弃优先权?那么后进来的更是财务投资行为,以博得最大化收益,否则当接盘侠吗?
因为资产重组上市,尤其是科技公司注入时估值的评估路线是按照未来收益测算的,大多不是按照净资产评估,又不是什么矿山、资源重资产公司,所以交易所、证监会审核的时候,你增发可以,但要有足够证据佐证你能实现的你承诺的业绩对赌。业绩对赌可是上纲上线,未来达不到那是要拿股份或者现金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偿的,所以你说增发上市是不是要估值保守些呢?实现不了你当初怎么欢乐,未来就怎么悲催。
那么,控股股东采取增发上市,势必适当压低估值,更想保障未来对赌的业绩可以实现,同时时间可控。但是,你想后面进来的投资机构会怎么想?你们控股股东和初始股东1块钱1股,让我进来给我5块钱一股,现在定增作价3块增发上市,玩我吗?把我的风险和收益彻底交给二级市场?所以我才会觉得越到后面,越晚来的投资者,越会偏向IPO,如此,才越来越让我产生了失落之感。
此外,我艾特别人,并非求教解读,本质上是想互通公开信息,毕竟一个人抓取信息有限,此外,我是三年来间断式持仓荣科,极大概率会错过不在时的一些重要时间线和线索点。没艾特你的时候,难道我就不知道买荣科了吗?你是谁?真的对我如此重要吗?
在荣科的日子,已经完结,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工作,去领赏去了,也恕我不会再回应各位朋友了,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