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10月27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农银国际和中银国际。这一动作标志着国内储能企业资本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也反映出当前储能行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的高景气度。
储能行业已进入经济性拐点阶段。业内普遍将1.5元/Wh的系统成本视为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门槛,而近年来锂电池产业链的快速成熟使得该目标逐步实现。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锂电池价格持续下降,PACK成本从2010年的1160美元/kWh降至2018年的176美元/kWh,降幅达85%。与此同时,BOS(电池以外系统)成本也在显著降低,2012至2017年间由1500美元/MWh降至351美元/MWh,年均降幅超25%。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系统成本有望进一步降至165美元/kWh。宁德时代测算显示,储能度电成本(LCOE)已在2020年接近0.25元/kWh以下,意味着电化学储能在无补贴条件下初步具备独立运营的可行性。
全球储能需求呈现共振式增长。中金公司研报指出,随着风电、光伏等VRE(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中国、美国、欧洲分别预计将超过15%、15%、20%的渗透率水平,推动储能成为电力系统的刚性配置。2025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含通信储能)预计将达到449GWh,同比增长31.5%。区域层面,美国受301关税延期预期影响,可能出现2025年抢装潮;欧洲因能源安全与电网升级需求,英国、德国等地市场机制完善;澳洲户用储能渗透率领先;新兴市场如沙特、巴西、巴基斯坦则因结构转型或缺电问题释放离网储能潜力。
在此背景下,多家头部企业迎来业绩跃升。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归母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其储能系统业务实现营收178.03亿元,同比大增127.78%,占总营收比重达40.89%,首次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毛利率高达39.92%。同期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58.3%,显示出强劲的全球化扩张能力。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双登股份等相关企业亦被纳入本轮高增长轨道。
当前储能板块活跃的背后,是技术降本、政策激励与能源结构变革的共同作用。海辰储能此次赴港上市,既是自身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行业资本热度的一个缩影。至于后续融资节奏与市场反应如何,还需观察招股文件披露的具体财务数据与募投项目细节。这事儿具体细节还不好说,得等更多公开信息落地才能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