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成本雪崩触发锂电超级周期的终极推演
文章摘要: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误判的悬崖边:市场对碳酸锂的认知,仍停留在“新能源汽车”的旧叙事里。而真正的需求海啸,源自一个更广阔、更迅猛的星辰大海——储能。
本文的核心发现是:光储价格的“雪崩”,正触发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二次平价”革命。新能源将不再是角落里的补充,而是取代传统能源、具备碾压式经济性的终极答案。
我的预测模型显示,到2026年,储能对碳酸锂的需求将不再是“配角”,而是很快超越动力电池,成为碳酸锂第一大需求来源,终局思维下储能年需求天花板高达1万GWh/年,是的,你没看错,每年1万GWh!这绝不是我搞错了换算单位,而是储能确实有冲破天灵盖的想象空间。
然而,碳酸锂供给端却给出了冰冷的回应:由于持续的碳酸锂价格低迷,供给端资本支出不足,而锂矿产能周期又太长,新增产能的投放远追不上需求指数级增长的脚步。
结论清晰而震撼:一场由“光伏储能需求爆发”与“上游供给增长趋缓”共同驱动的历史性供需缺口,正在2025-2026年形成。碳酸锂,这条曾经起伏的“白色石油”河流,即将汇入储能的汪洋,其战略黄金属性,已毋庸置疑。
免责前言:本篇文章不针对任何投资、不涉及任何股票,尤其是对于储能相关的上市公司前期涨幅较大,业绩兑现仍需时日,大家要慎之又慎。本文旨是在长周期、大视角下看待储能为何爆发?持续多久?以及天花板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储能大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风+储或光+储的综合成本已经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低于传统能源形式,且“装机vs储能=功率vs能量”和储能寿命较短的问题使得储能最终的总量数据会比新能源装机数据高一个指数级,储能的前路是星辰大海!
先说结论:储能的爆发才刚刚开始,储能电芯需求的总量将远大于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的本质是对车用石油这个能源形式的替代,而“风光储”是对所有能源形式的替代,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处在于爆发序章阶段的储能,就占据10月电芯排产量的40.3%,2026年储能电芯的总出货量将会有有望达1200GWh从而超越动力电池,正式加冕电池需求之王。
更关键的是,碳酸锂产能端并没有为即将起飞的需求做好准备,受限于前几年低迷的碳酸锂行情,碳酸锂产能扩张受限于资本支出,不是不想新开矿,是没钱;同时也受限于资源禀赋与开采周期,盐湖提锂成本虽低但开采周期太长(动辄5~8年),远水不解近渴;锂辉石在今年还有一些非洲增量但在明年也就寥寥;必须让价格涨破10万元打开云母锂的经济性供需矛盾才会稍有缓解。
需求和产能的撕裂意味着从2026年起,碳酸锂供需缺口将进入长期不可逆的扩张通道,供求矛盾的拉扯下碳酸锂价格达到10万元还仅是第一步,当总需求大于总产能时,价格演变的逻辑就会变为边际需求者承受能力的上限,价格的天花板便不再受制于云母锂的成本(8~10万元),而是最癫狂分子爆出的最癫狂价格。
一、“光储”的降价效应
要想理解今天储能需求为何如此强盛,就必须回顾过去三年光伏和储能的价格变化,降价是过去几年的主旋律,而且是那种触目惊心,看着肉疼的价格跌幅:
我们先看光伏组件价格,Topcon光伏组件从2022年11月最高峰的2.1元/瓦一路下滑至2025年3月时最低点的0.62元,跌幅是70.5%,这里要注意是跌没了70%,剩下的价格是原先的29%,真可谓是跌的只剩原先的零头。
这样的跌幅即便是行业中最大胆的想象也依旧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光伏组件是大工业品而非奢侈品,其价格总是贴着大宗材料的,回到2022年这个时间点上除了多晶硅看着利润太丰厚了些外,其他产业环节均是还算合理的利润率。我作为一名光伏行业从业者,至今仍对此事心有余悸、仍然对这样的价格跌幅感到不可理喻,但它就这样血淋淋的发生了!

储能系统和光伏组件经历了类似的价格波动周期,而且他们价格周期的位置都是一致的,都是2022年11月(俄乌战争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彼时2小时储能系统的均价达到了1.85元/wh,然后就开始了和光伏组件一样的惊心动魄的下跌过程,至2025年4月最低点0.46元/wh,累积跌幅75.13%,剩下的价格更是原先的零头,比光伏组件更为惨烈。
这种断崖式下跌背后,是产业链对“确定性”的集体误判——所有人都笃定欧洲能源危机带来的高需求会长期持续,于是疯狂扩产。当现实需求被高估,而供给惯性释放时,价格便在竞争中彻底失控。可也正是这场用残酷都不足以形容的出清,将储能系统的经济性推向临界点:0.46元/wh。

光伏储能价格下滑的效应立竿见影,中国光伏装机量迎来了爆发时代,以中国地区为例,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累计注意是历年累计装机容量仅为392.6吉瓦,随后2023年新增装机216.88吉瓦,2024年新增装机278.9吉瓦,2025年上半年再添230.1吉瓦,累计装机已突破1120吉瓦大关,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新增725.88GW的光伏装机量是截止在2022年底历史总量的1.85倍,这一扩张速度远超任何历史时期。

价格的坍塌式下降彻底激活了光伏装机需求,2023年~2025年6月的这两年半时间的光伏装机量达到了总量的65%,大量的不稳定电源在极短的时间内接入国家电网,电网不堪重负,所以一方面是全国24个省实施中午谷电的电价政策,两峰两谷的电价形态为储能创造了更多的套利空间;另一方面则是136号文宣告着电力市场化交易时代的到来。
以往,光伏电享受脱硫煤标杆电价旱涝保收,往后,光伏电大的方向是需要通过竞价上网,电力交易的价格将会像股票一样波动,没有政策护航和储能配合的光伏电将一文不值!
也是因为光伏电的不稳定性,从电力系统角度看,光伏电是没有资格享受和火电一样的价格的,因为它不能做到指哪儿打哪儿而是随心所欲,波动性强,电网侧需要储能加以调和才能稳定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光伏+储能=脱硫煤标杆电价才是新能源高比例普及的终极等式。
二、二次平价时代悄然到来
这个题目本身就比较抽象,所以需要我来解释一下:不稳定的新能源接入电网需要经历“两次平价”过程才能真正的成为主流能源,早期光伏电非常昂贵,需要国家补贴才能有经济效益、才会有人愿意干;2012年中国光伏行业在欧美的双反危机下,国家推出了上网电价补贴的政策,以浙江省为例光伏电的上网电价为1.182元/kwh,这个电价构成是电网结算的脱硫煤标杆电价0.482+国家清洁能源基金结算的0.7元。
此后,国家补贴逐步减少直至2018年531政策后彻底退出补贴,光伏电迎来“平价”时代,平价后光伏电价参照脱硫煤标杆电价。世界市场也类似:在平价时代下,全球对光伏的年均需求实现了由100GW到600GW的跨越!
但在这样所谓“平价”后的繁荣时代下也存在明显隐忧,就是新能源电力不稳定性所导致的成本完全由电网在承担,在新能源普及比例还较小的时候倒也还没问题。
但2023~2025年6月的这两年半的新能源狂飙,中国电网系统中接入的风光电源达到了16.96亿kw,而中国电网全部的总装机量也才36.9亿kw,风光电源接入占比达到45.9%,在白天正午天气晴好的地区,新能源电源在全国诸多地区输出占比已经超过40%甚至超过50%,这些电源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这带来了全国普及的午间谷电政策外,仍就给电网调度带来巨大挑战,电网不堪重负。
所以136号文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出现,实属新能源快速发展下的历史必然!由于未来市场化交易的电价的不确定性,储能是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的唯一法宝,从而也就建立起:“新能源+储能=脱硫煤标杆电价”的新的平衡等式,此为第二次平价。
而本节最重要的核心结论是:由于过去三年光伏、储能、风电机组价格的超预期、超速度、超幅度下跌,使得二次平价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可能大家还没有注意到,2025年中国增量用电需求已经完全由增量新能源电力覆盖,前八个月中国的汽柴油消费也在负增长,碳达峰的时代已经提前整整5年到来。
以微知著:在2022年我们还身处一次平价时代,公司建了一个5.99MW的光伏电站,我清楚记得彼时EPC总包价格为3.55元/瓦,而此时此刻行业内同规格光伏电站EPC总包价格≤1.75元,即便因为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要求我们再配置12MWh的储能系统,总投资成本依旧会<3元/w。
即便充分考虑电力市场化交易带来的电价折让和电价不确定性,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投资的收益率也会好于2022年。在储能的支撑下,我们已经在成本、技术层面全面做好了准备去拥抱电力市场化时代的到来。
三、储能是二次平价时代里真正的主角
通过前面的章节我相信大家已经逐步理解过去三年风电光伏和储能的巨大的价格向下给人类能源结构即将带来的深刻意义:风光储将是人类终极主流能源构成,不是因为其最清洁,而是因为最便宜。
很抱歉我们前面的铺垫有点长,直到本节才会真正触及“储能为何会有天量?”这个本文的最关键、最核心的话题。因为只有深刻理解电力市场化、深刻理解二次平价这样的能源变革大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为何我说储能需求的爆发才是刚刚开始,储能:前路是星辰大海!

为了更进一步方便大家理解储能未来的天量需求,我们先从一系列思想实验开始:当电网中的不可靠、不可控的随机电源接入比例是0%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储能,因为火电、水电是完全可控的电源,它们可以服从电网的调度安排来调节功率输出以拟合电力需求。
伴随着风电、光伏这些被电网诟病为垃圾电源接入,电网的调度压力会增大,不过在15%以内的比例时,通过广泛的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可以不需要储能而实现电网的调和,中国的电力市场在2017年以前属于这样的阶段。
但很显然实现更高比例对清洁能源的消纳是我们追寻的目标,当不稳定电源整体接入比例超过一定阈值时,电网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仅靠火电机组的调度安排难以保障电网的稳定性,此时储能的需求出现了。
但我们要注意,此时不稳定电源已经接入了很高的比例了,而属于储能的需求才刚刚萌芽,这种储能需求出现的滞后性,就是源于电网的调度冗余,中国电力市场在2017~2023年都属于这样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先光伏装机量爆发,然后才是储能需求爆发。2023~2025天量的光伏装机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这是当前储能需求之源。
通过前文我们知道:2023年开始,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装机量都进入了一个加速阶段,截止2025年8月风电+光伏的累积装机量达到了16.9亿kw。而中国国家电网即便是用电高峰时期的7~8月平均负荷也仅为13.89亿kw;白天正午时间段是负荷高峰期平均约17亿kw。
如果遇到全国天气晴好,刮风又比较大的有利于风光输出的自然条件,不稳定清洁能源比例在正午时间段可以占据全电网负荷的70%!是的,这个比例是70%!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目前电网负荷的严峻性:虽然风光在发电输出的总占比还不太高,但在特定时间段其占比已经达到了非常夸张的水平,因为光伏发电太过集中于上午9:00到下午3:00这个时间段。此时对储能的海量需求便被唤醒。
接下来便是不稳定电源装机增长对应储能指数级增长的阶段了,有个别研究报告讲新能源装机和储能装机的比例是1:0.8,即新增1kw光伏装机需要0.8kwh储能,但这个结论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是,过了电网自调节阈值以后,不稳定电源装机增长会唤醒指数级增长的储能需求,刚开始可能是1:1,随着不稳定电源在电网中占比提升,会变为1:3,再提升会变为1:6。出现这种随着装机比例提升导致对储能呈现指数化需求提升的原因有三点:
Part.1
光伏发电机组的装机量是一个功率概念,比如说kw,而储能则是一个能量概念如kwh,光伏发电机组每天输出的时间是若干个小时,以内蒙古地区最佳倾角安装的光伏电站为例平均每天发电小时数为4.6小时,能把4.6kwh的储能电池包充满,所以从电站装机到储能装机本身就存在倍数关系;
Part.2
风电、光伏机组的设计寿命是25年,经过妥善保养,机组的寿命还会更长,尤其是光伏组件发电过程没有任何化学变化、没有任何机械运动,稳定的像块石头,而储能的设计寿命目前看也就是12年左右,这是因为储能在充放电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断地发生化学变化,每一次充放都有损耗,风电光伏机组和储能模块天然的就有2~3倍的寿命差距,这是又一层的放大倍数;
Part.3
伴随着不稳定电源接入比例的提升,对储能的需求呈现不一样的特性,刚开始需求储能实现调峰调频;比例提升后变为能量当天时移;比例再提升以后变为能量跨天、跨周的时移;假设清洁能源比例达到80%以后,我们就不得不考虑通过储能实现跨季度时移电能。当然过分追求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会有经济性方面的问题,但是伴随着不稳定电源接入,储能呈倍数增量的关系总是存在的。
请允许我用一个简洁的公式来清楚表达不稳定电源装机比例和储能需求的关系
储能需求∝不稳定电源比例×不稳定电源装机量k
E∝f(p)×Ck
其中符号∝代表正比关系;f(p)代表不稳定电源接入比例;C代表新能源装机量通常以GW来表达;k取值1.5~2.5,代表储能需求是装机量的指数倍数关系。

有人说文章每多一个公式,读者就会跑掉一半,各位读者不好意思这是本文唯一的公式,我实在是很想表达不稳定电源与储能的指数关系。
所以毫无疑问,储能才是清洁能源普及比例超过一定阶段,在二次平价时代里的真正赢家,无论是需求爆发的幅度、持续的时间长度、行业的总规模总产值均将呈现对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市场容量的碾压态势,储能才是二次平价的真正主角,储能的前路是星辰大海。
四、理解储能长周期需求天花板的思考模型
上一章节我们分析了储能才是二次平价时代的真正主角,求解了随着新能源装机增长引发的储能增长曲线,最终用一个简洁的公式表达了储能需求与新能源占比和新能源装机量的指数函数关系,但这实在是太抽象了,不利于我们真正理解储需求的天花板这一课题。
这种复杂性源自于新能源装机量是一个功率概念,而储能则是一个能量概念;也源自于不同比例新能源装机量和储能需求关系的复杂性。为了简化思维模型,看清楚未来储能需求的天花板,我们采用终局思维先直接设想20年后世界电网已经是超高比例(≥80%)新能源接入时看储能需求。
为了更进一步简化思想模型,我们跳过功率vs能量的复杂关系,回归能量vs能量的简洁关系,以2045年全世界平均单日用电量这个“能量”的概念去分析2045年需要安装多少储能。
所以分析储能需求天花板的课题就变成了预测2045年全球每日平均用电量,预测2045年日均用电量和储能装机量的比例关系,这两个部分我们逐一分析:
Part.1
2045年全球每日平均用电量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2024年全球用电量达到了31万亿度,并根据其报告预测未来几年电力需求复合增速为3.3%,则2045年全球用电量预计为31×1.03320=59.3万亿kwh,则日均用电=1626亿kwh。预测2045年全球日均用电量是比较简单的,关键在于对用电增速的预测,事实上是:回顾过去的40年,全球平均用电增速仅为2.4%,而之所以在展望未来20年用电增长时选择3.3%这个数值是因为看好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能替代等诸多领域引发的电力需求,以及全球各地各国家近些年用电量恢复显著增长的这个事实。
Part.2
2045年日均用电量和储能装机量的比例关系
先解释一下这个比例关系的含义:2045年全球日均用电量vs储能装机量如果=1:1,就意味着在2045年全球电网系统中接入的储能装置存储的电量可以满足人类一整天的用电需求;如果是1:2,就是储能电池包充满可以让全世界用两天。当然这个比例也可以是1:0.5,即是说有人认为储能只需要存半天的电量就可以保障电网的稳定。理解了这个比例关系的含义后,分析预测时的关键便在于到底储能装机量达到当天用电量的什么样的比例,才能使大比例接入新能源的电网保持稳定?
分析这个比例关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以下皆是我一家之言。
我是一名光伏从业者,深刻理解光伏电的输出特性曲线,如果说电网中80%的电源都是光伏电的话,那么这个比例是1:2、甚至1:5都不一定能满足电网稳定,因为光伏电的输出状态实在是太差了,太过集中于9~15点,太容易受天气影响,不同季度里的输出又差异太大。下面贴两张公司管理的一个位于长治市的5.99MW电站今天和今年发电量情况:

大家关注时间轴,光伏电真正有有效输出只占据一天的一部分且日内波动大。

该电站1月发电量最低时整月仅发电21.4万度,而高峰时的8月份高达88.1万度。如果电网当中全都是这样的电源,那么储能不仅要调节日内波动,还要跨季节时移电能了。当然这只是极端设想,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是这样的状态,只是通过一个极端案例帮助大家理解不稳定电源的潜在储能海量需求!
好消息是我们不只有光伏,还有风电,风电晚间输出大,光伏完全在白天;风电冬季强,光伏夏季强,有研究表明,风光互补以后可降低30%的电源波动方差值。不只是风光互补,我们还可以柔性电网、柔性负荷、电源冗余、AI预测以及价格指引下的用电需求管理;还可以通过大范围的电网调度、超高压特高压电网智联等措施构建一个灵活电网结构以降低在高不稳定电源接入下的储能需求。
坏消息是纵使我们建设了一个灵活、坚强的电网,展望2045年对储能的需求依旧极其巨大,这里有短期调峰调频的需求(小);有中期天到周级别的中周期储能;还有超长时/季节性的能源管理(庞大,只可能是化学储能如制氢)。
结合我对清洁能源电源和电网的理解,以及各类电源和储能现在以及未来成本的理解,我说一个自己的结论:在2045年电网对电化学储能装机总需求规模约为届时日用电量的80%~120%之间,取中间值得结论:2045年全球电网需要1600亿kwh储能装机。折算成更方便大家理解的数字为16万GWh,若假设未来储能系统寿命可以达到16年(已经是乐观假设了),则每年全球储能需求为1万GWh,相较于2025年储能全球装机量700GWh(预期),今天储能需求仅为天花板的7%,储能需求才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这就是为何我反复强调说:储能,前路是星辰大海!
章节结尾一段我想说,本节的预测是一家之言,姑妄听之。我对本节最自豪的内容是提出了一个思考未来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时对储能需求量的思考模型。
结论是多少并不重要,我更希望读者们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未来的电网,到底需要储能能存几天的电才够?我为了避免结论太吓人,说储能存一天的电就够了,毕竟只是存一天而已折算下来每年就需要1万GWh的电池,但一天真的够吗?
五、储能的爆发将会使碳酸锂出现明显缺口
在这一章节里,我想更进一步具体讨论储能需求爆发和碳酸锂供给缺口的矛盾,我先说结论:供求缺口已经在2025年9月份打开,只不过初期呈现为碳酸锂库存减少,由于行业里有约14万吨碳酸锂库存,当前供需矛盾还未体现为价格显著波动。
在8月底以来碳酸锂呈现持续去库存的状态,预计10月份去库存会更为显著,单周库存有可能会以2000~3000吨的速度持续递减,不要认为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的2026年会导致碳酸锂库存重新增加,因为动力电池的增速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储能才是舞台中央最靓的仔,储能才是碳酸锂的需求之王,储能对碳酸锂的消化量预计会在2026年一季度超越动力电池并且往后永远都会是碳酸锂第一大需求场景,直至钠离子电池的彻底成熟,不过那都是后话了,当下碳酸锂的缺口迫在眼前,钠电池远水不解近渴。
展望2026年,全球储能电芯的总需求量有望超过1200GWh,仍旧保持100%左右的增长速度,支撑这一论断的核心逻辑是风光储结合并就近消纳的能源形式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性已经好于传统电源+电网投资的能源形式。尤其对于世界上诸多缺乏统一电网建设能力的国家,风光储似乎是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唯一路径。
关于碳酸锂需求总量的预测报告我看了很多,我认为最贴近我心里对2026年需求预期的是普华永策的报告,普华永策认为2026年得益于储能的爆发式增长和动力电池的持续增长,碳酸锂的总需求量将会达到205万吨LCE,而我认为有可能更多。

相较于2025年的碳酸锂155万吨,2026年碳酸锂需求将会同比至少增长35%,而供给端的扩张受限于盐湖提锂漫长的产能周期和矿石提锂前几年经济效益不佳资本支出不足,碳酸锂产能自然增长率在2026年预估仅为10%左右,新增供给难以匹配需求增速。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已经关停的约20万吨LCE矿山产能伴随着碳酸锂涨破10元/吨后迅速恢复生产,这20万吨关停产能主要对应是中国宜春地区的锂云母矿山和澳大利亚的Altura矿山,但复产需要3-6个月的爬坡期,无法立即填补缺口。
近期得益于锂价从6万元恢复至7.3万元,非洲的非洲部分高成本矿山已开始复工复产,近期锂辉石进口增量主要来自非洲地区,这是碳酸锂近期需求能被满足的主要增量:

从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碳酸锂供应增量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刚果(金)、津巴布韦和尼日利亚等国的锂辉石精矿出口,我们以2025年8月的进口数据为例津巴布韦8月进口11.8万吨同比巨增83.9%,成为仅次于澳大利亚的第二进口国;刚果(金)进口量也环比翻倍,尼日利亚首次进入前五。
这些增量虽缓解了2025年碳酸锂需求增长的矛盾,但在2026年非洲矿增速会显著放缓,非洲矿山由中资控股的大型项目主导(如Bikita、Arcadia)供应弹性较低,其发运量更多取决于项目自身爬产进度,而对短期锂价波动的敏感性相对较弱,这些项目周期长(4~6年),地缘政治问题多,且这些项目普遍立项于2022年以前甚至更早只是恰好在2025年迎来产能释放,所以目前碳酸锂需求虽显著受益于储能的需求增长,但非洲矿石的海量涌入使得2025年大部分时间勉强呈现碳酸锂供需双增的状态,供需缺口并没有显著扩大。
然而进入2026年,随着储能项目在全球范围更大规模落地(有望再翻倍增长),非洲矿山产能释放显著趋缓,碳酸锂供需格局将加速收紧,这个供求缺口的转折点就悄然发生在2025年9月,往后可能就是一路供不应求。同胞们不要再纠结宁德时代的枧下窝矿了,也不要再纠结海外缓慢释放中的产能了,以今天储能需求爆发的速度,枧下窝就算立刻复产所带来的碳酸锂增量也会被猛烈的需求轻松吃掉。
今天的宁王应当是认真思考不要让碳酸锂像上一轮周期直冲云霄到60万,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尽快让碳酸锂恢复到10万元以上的价格,通过经济信号唤醒全球矿商的投资热情,早做准备以更好应对未来储能王的需求。
六、认知偏差的修正会带来出乎意料的行情
前面章节我们讲到伴随着非洲碳酸锂经矿石产能释放高潮的结束和储能爆发带来的需求高增长,2026年将会呈现供给增长率降低(约10%)而需求增长率(>35%)显著抬升的格局,但目前碳酸锂行情本身似乎并不支撑这样的结论,按照我们的分析碳酸锂至少要涨至9万元让云母提锂具有经济性才能勉强实现近期供求平衡,但实际情况是碳酸锂价格仍在7.3万元附近徘徊,市场情绪依然谨慎,这种背离背后是14万吨碳酸锂库存压顶和群体认知的偏差。
自2025年8月份以来碳酸锂市场行情的所有演绎都离不开宁德时代枧下窝、离不开宜春8八家矿企采矿证换证的问题,但这真的重要吗?即便宁德时代枧下窝明天就复工复产,无非就是每月恢复8000吨碳酸锂的供应而已,这相当于10月碳酸锂全球需求的6.5%,而从9月到10月碳酸锂中国排产就从153GW增长至186GW,环比增加21.5%,同比增长45%,枧下窝那点量不就是10月环比增量的三分之一嘛。
目前市场还纠结碳酸锂14万吨库存,首先,此时此刻碳酸锂的库存正在减少,而且到文章正式发表预计已经是连续九周库存减少了。我们以10月份看碳酸锂供求平衡,预计中国市场10月电池级碳酸锂市场需求量超12万吨,但国产+进口的碳酸锂总量预计为10.5万吨,虽产量会再创历史新高,但当月形成的缺口却会高达1.5万吨。
此时有些人的纠结症又会犯了:相较于14万吨的总库存,即便是旺季的库存去化周期也要高达10个月!但这重要吗?一旦供求确认反转,贸易商和终端客户会分分钟把库存抢空,14万吨库存货值也才100亿而已,倘若明确了上涨预期账面上趴着3500亿的宁王下场扫货很难吗?所以这些问题根本不值得纠结。
现在真正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当前储能火热的需求是昙花一现还是可以持续?当前碳酸锂库存减少是旺季效应还是供求翻转?当前碳酸锂供给增长率是正在劲头还是强弩之末?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如果大家还对上述几个问题存有疑虑和迷惑,那么就再把这篇文章好好通读一遍,好好再感受一下“光储”这一人类能源的大变局。
后记
让我们以数据作为最终的结束吧,大音希声,大象有形。
01、2025年6月锂电池排产数据
2025年6月中国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排产量144GWh,环比减2%,同比增长37.1%:锂电池A排产量52.5GWh,锂电池B排产量31GWh,锂电池C排产量9.9GWh。其中储能电芯排产占比约23.8%,三元电芯排产占比约19.8%;2025年6月全球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产量161GWh左右。
02、2025年7月锂电池排产数据
中国市场2025年7月中国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排产量138GWh,环比减4%,同比增长37%,锂电池A排产量50.3GWh,锂电池B排产量29.6GWh,锂电池C排产量9.1GWh,其中储能电芯排产占比约30.3%,三元电芯排产占比约17.9%;2025年7月全球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产量152GWh左右,环比减6%。
03、2025年8月锂电池排产数据
中国2025年8月中国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排产量134GWh,环比减3%,同比增长30%,锂电池A排产量48.1GWh,锂电池B排产量28.3GWh,锂电池C排产量8.5GWh。其中储能电芯排产占比约31.3%,三元电芯排产占比约17.8%。2025年8月三元电芯排产占比约17.8%。
04、2025年9月锂电池排产数据
2025年9月中国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排产量152GWh,环比增13.4%,同比增长38.2%,锂电池A排产量55.7GWh,锂电池B排产量28.8GWh,锂电池C排产量10.7GWh。其中储能电芯排产占比约38.5%,三元电芯排产占比约15.9%,锂电行业平均开工率超70%。2025年9月全球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总产量163GWh左右,环比增12.4%。
05、2025年10月锂电池排产数据
2025年10月中国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排产量186GWh,环比增22.4%,同比增长45.3%,锂电池A排产量61.3GWh,锂电池B排产量30.9GWh,锂电池C排产量13GWh。其中储能电芯排产占比约40.3%,三元电芯排产占比约15%,锂电行业平均开工率接近90%,头部企业产线满负荷运转。2025年10月全球市场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总产量205GWh左右,环比增25.8%。
注:以上数据均引用自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感谢行业中有这么好的研究机构,使“大象有形”。
张治雨
202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