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5 15:52:01 东方财富iPhone版 发布于 江苏
警惕伪科学:常山药业艾本那肽炒作中的医学名词滥用与信息误导

$常山药业(SZ300255)$  


“伪专家”的忽悠套路:医学名词当遮羞布,伪专家最擅长的就是把晦涩的医学名词当障眼法,装出一副专家派头忽悠外行。一知半解就敢大谈“常山药业的艾本那肽修复胰岛”,偶合技术和减脂增肌等,实则连基本药理都说不清,全靠东拼西凑的新闻断章取义。更可笑的是,看着评论区一群盲目附和的拥趸,他自己恐怕都在暗笑——毕竟,真正懂行的人一眼就能识破这些漏洞百出的“科普”。医学是严谨的科学,不是用来装神弄鬼的戏台。面对这类伪专家,只需三招破局:查权威资料、看专业资质、问正规医生。记住,真专家怕说错,假专家才敢胡说。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医学健康领域成为伪专家和投机者最热衷的"狩猎场"。常山药业艾本那肽的研发与临床试验过程,不幸成为最新一轮"医学名词障眼法"的典型案例。一些自封的"专家"利用公众对健康信息的渴求和对专业术语的陌生感,将复杂的药理机制简化为吸引眼球的噱头,把严谨的科研过程扭曲为炒作的工具。这种行为不仅误导投资者决策,更可能对普通患者的治疗选择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伪专家的典型话术套路,揭示他们如何通过滥用"偶合技术"、"胰岛修复"、"减脂增肌"等专业术语制造信息迷雾,并指导公众如何建立有效的"伪科学防火墙",在纷繁复杂的医疗健康信息中辨别真伪。

伪专家的"术语武器库":常山药业案例中的名词滥用

在围绕常山药业艾本那肽的讨论中,伪专家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术语武器库",通过精心挑选的医学名词制造专业假象。他们最钟爱的策略之一是将"GLP-1受体激动剂"这一专业药理机制简化为"万能减肥神药",全然不顾常山药业多次明确表示艾本那肽目前仅针对2型糖尿病适应症开展临床试验,尚未涉及肥胖或减重领域。这种刻意忽略适应症限制的行为,暴露了伪专家们对药物研发基本流程的无知或故意扭曲。

更为荒谬的是,一些所谓"分析"声称艾本那肽具有"修复胰岛"的神奇功效。事实上,根据常山药业公开的临床试验数据,艾本那肽作为GLP-1受体激动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同时延缓胃排空,从而降低血糖。虽然GLP-1类药物可能对细胞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将其夸大表述为"修复胰岛"完全是对医学概念的过度简化与曲解。这种说法既不符合现有科学证据,也违背了药物说明的严谨性原则。

伪专家们对"药物亲和力偶合技术(DAC)"的滥用尤为典型。他们常将这一技术描述为"革命性突破",却无法解释其本质是通过化学修饰将艾塞那肽与重组人血白蛋白结合,延长药物半衰期的具体机制。更可笑的是,一些讨论中将"偶合技术"与完全不相关的"减脂增肌"概念强行关联,制造出看似高深实则毫无科学依据的伪理论。实际上,常山药业在公告中明确表示,艾本那肽目前的研究仅针对血糖控制,与肌肉增长毫无关联。

这些伪专家还热衷于使用"三期临床成功"等表述制造确定感,却刻意忽略药物审批的不确定性。尽管常山药业已完成艾本那肽针对2型糖尿病的三期临床试验,但公司自身也承认"最终能否获批上市及获批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选择性呈现信息的方式,正是伪专家操纵公众认知的典型手段。他们从不会提及,即使药物获批,在竞争激烈的GLP-1类药物市场中,艾本那肽的商业成功也面临诸多挑战。

伪科学话术的四大特征:从常山药业炒作中识别套路

伪专家在传播所谓"医学知识"时,往往遵循一套可预测的话术模式,通过对常山药业艾本那肽案例的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套路的四大典型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公众便能建立起初步的"伪科学识别系统"。

绝对化表述与过度承诺是伪专家最显著的话术标志。在讨论艾本那肽时,他们常使用"革命性突破"、"绝对安全"、"百分百有效"等毫无保留的肯定语句。然而,真正的医学研究从不提供绝对保证。常山药业在公告中谨慎表示,艾本那肽的疗效是在"接受二甲双胍单药或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促泌剂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一特定人群中观察到的。这种针对特定条件的限定性表述,与伪专家的绝对化承诺形成鲜明对比。

概念混淆与不当关联构成了伪专家话术的第二大特征。他们将GLP-1受体激动剂的不同作用机制混为一谈,错误地将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果直接套用到艾本那肽上。事实上,常山药业多次澄清:"公司尚未开展艾本那肽针对肥胖或减重的临床试验"。伪专家们还喜欢创造似是而非的新名词组合,如将"偶合技术"与"代谢重组"等无关概念强行关联,制造表面上的专业深度,实则毫无科学依据。

选择性呈现数据是伪专家操纵认知的第三大工具。他们大肆宣扬常山药业艾本那肽三期临床试验达主要终点的好消息,却绝口不提公司2023年巨亏12.4亿元、2024年预计继续亏损1.2亿至1.8亿元的财务现实。他们引用"中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的市场潜力数据,却忽略国内已有多个GLP-1RA上市品种且部分已纳入医保的竞争现实。这种"报喜不报忧"的信息筛选,刻意制造片面认知。

权威伪装与来源模糊构成了伪专家话术的第四大特征。他们常以"内部消息人士"、"资深行业观察者"等模糊身份出现,却从不提供可验证的专业资质证明。相比之下,常山药业在公告中明确引用国家药监局的受理通知书,或与美国ConjuChem LLC的合作细节,提供了可查证的信息来源。伪专家还会滥用"据研究表明"、"科学家发现"等模糊引用,却不提供具体研究标题、作者或发表期刊,使读者无法核实其真实性。

伪专家滋生的土壤:为何常山药业案例成为炒作温床

常山药业艾本那肽的研发故事之所以成为伪专家热衷的炒作题材,背后反映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和市场环境特性。理解这些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抵御伪科学的侵袭。

专业壁垒与公众焦虑的共谋创造了伪专家生存的理想环境。糖尿病作为慢性病,患者群体庞大且治疗需求迫切,中国约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其中90%是2型糖尿病。面对复杂的疾病机制和专业的治疗方案,普通患者极易产生信息焦虑。伪专家们利用这种焦虑,将晦涩的医学概念包装成简单易懂的"突破性解决方案",满足公众对"神奇疗法"的心理渴望。常山药业高管曾表示:"我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占比很高,公司研发的新药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类表述被伪专家们断章取义,夸大成为"绝对市场保证"。

资本市场对概念的狂热追捧为伪专家提供了表演舞台。2023年下半年,常山药业因减肥药概念股价飙升,一个月内上涨近300%,尽管公司明确表示艾本那肽不涉及肥胖适应症。这种市场非理性行为与伪专家的推波助澜形成恶性循环。常山药业在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公告中坦言:"艾本那肽最终能否获批上市及获批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即使未来艾本那肽上市,也面临较高的市场竞争风险,盈利情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然而,这类风险提示常被伪专家们刻意忽略或弱化处理。

企业历史行为与公众信任的裂痕加剧了信息环境的混乱。常山药业在2018年曾因宣称"中国有约1.4亿人(ED)"而受到证监会处罚,这一"前科"使公众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产生合理质疑。伪专家们则利用这种不信任感,进一步扭曲企业正常的技术公告,将谨慎的科学表述渲染为"隐瞒真相"或"低估潜力"。实际上,常山药业对艾本那肽的研发历时十余年,从2012年与美国ConjuChem LLC设立合资公司,到2023年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展现了相对稳健的研发态度。

媒体碎片化传播与深度解读的缺失为伪概念扩散提供了渠道。在注意力经济驱动下,许多媒体平台更倾向于报道"减肥神药"等吸引眼球的简化概念,而非深入解读复杂的临床试验数据。常山药业在《证券日报》采访中明确表示:"关于艾本那肽,我们目前在国内开展的临床试验适应症是2型糖尿病,公司尚未开展针对肥胖或减重的临床试验"。然而,这类关键信息在二次传播中常被省略,仅保留"GLP-1类药物"这一可能引发联想的概念标签。

破局之道:公众如何建立医学信息鉴别的"免疫系统"

面对伪专家精心编织的信息迷雾,公众需要建立一套系统性的防御机制。以下四大策略可帮助普通投资者和患者穿透术语迷障,把握常山药业艾本那肽等医疗健康信息的真实价值。

溯源法:追踪信息的原始出处是最基础的防御策略。当看到关于艾本那肽的惊人宣称时,应直接查找常山药业的官方公告或权威媒体报道。例如,公司于2023年9月正式官宣艾本那肽三期临床试验成功的信息首先发表于《证券日报》,而非各种转述的社交媒体帖子。对于专业术语如"药物亲和力偶合技术(DAC)",应参考常山药业与美国ConjuChem LLC的合作细节,而非伪专家们的二次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常山药业在公告中明确表示,ConjuChem LLC掌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药物亲和力复合物(DACTM)及其与白蛋白预偶合(PC-DACTM)的载药技术",这类原始技术描述远比伪专家的简化版更值得信赖。

对比法:交叉验证不同信息源能有效识别选择性呈现的偏差。将伪专家对艾本那肽的乐观描述与常山药业完整的财务表现对比,会发现公司2023年营收14.10亿元、归母净利润巨亏12.40亿元的现实。将所谓"减肥神药"的说法与公司多次澄清"不涉及肥胖适应症"的声明对比,便能看出概念被扭曲的程度。同样重要的是,将艾本那肽的研发进展与整个GLP-1类药物市场竞争格局对比,会发现"截至2023年8月份,共有106个GLP-1类减肥新药的临床试验项目,中国企业有43个临床试验"的激烈竞争现实。

语境法:全面理解医学概念的适用条件可避免被断章取义。以常山药业描述的艾本那肽作用机制为例,完整理解应为:"GLP⁃1RA通过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同时增加肌肉和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抑制肝脏葡萄糖的生成而发挥降糖作用,并可抑制胃排空,抑制食欲"。这一完整机制描述明确了药物作用的局限性和特定条件,远非伪专家宣称的"万能药"。同样,对于临床试验结果的理解必须包含研究人群的限定条件,如常山药业指出的"在接受二甲双胍单药或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促泌剂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咨询法:寻求真正专业人士的意见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终极手段。对于艾本那肽这类专业医疗问题,内分泌科医生或药学专家的意见远比网络"大V"可靠。常山药业在研发过程中也遵循专业路径,如"由常山凯捷健研发的艾本那肽,于2015年3月份获得临床批件,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专家通常会承认知识的边界和不确定性,如常山药业坦言"艾本那肽最终能否获批上市及获批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谨慎态度恰恰是专业性的体现,与伪专家的绝对化承诺形成鲜明对比。

结语:在信息迷雾中重拾医学的严谨精神

常山药业艾本那肽的研发故事折当代医疗健康信息传播的深层困境——在公众渴望与专业复杂性之间的巨大鸿沟上,伪专家们搭建了摇摇欲坠的信息便桥。他们滥用"偶合技术"、"胰岛修复"等专业术语,将严谨的药物研发过程简化为炒作的噱头,将复杂的适应症限制掩盖在华丽的概念包装之下。这种信息扭曲不仅误导投资决策,更可能影响真实的治疗选择,最终损害患者利益。

医学的本质是严谨的科学而非玄学,是证据的积累而非臆断的堆砌。常山药业耗时十余年研发艾本那肽的过程,包括从一期到三期临床试验的漫长跋涉,正是这种严谨精神的体现。真正的科学家和医药研发者深知,每一个医学术语背后都代表着具体的作用机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绝非可以随意搬弄的概念玩具。

面对伪专家的信息迷雾,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地拒绝一切健康信息,也不应天真地全盘接受所有看似专业的说辞。建立批判性思维,培养信息溯源能力,保持对绝对化表述的警惕,方能在纷繁复杂的医疗健康信息海洋中把握方向。正如常山药业案例所示,即使是真正的创新药物研发,也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风险,任何忽视这些复杂性的简化叙事,都可能是伪专家设置的认知陷阱。

在追求健康和投资的道路上,没有神奇的捷径,只有基于证据的谨慎选择。当我们学会识破伪专家的术语障眼法,医疗信息的天空才能重现清明,常山药业艾本那肽等真正的研究成果也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不仅是投资理性的回归,更是对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尊重。

相关股吧: 常山药业(300255)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