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股吧中讨论艾本那肽产能都是展望最大值,这和目前潜伏底背景是不相称的,研发生产技术已经掌握,只要市场需求旺盛,9个月左右新增产能产线就能完成,届时需要多大产能都能实现。
2、
首先还是按2021年的这个报道中车间主任李文茂说的“”满产可以达到6千万支“”这个数据来计算艾本那肽当前的产能为宜。
每个月一支,一个病患12支/年的消费量,6千万支相当于可以满足500万人/年的供应量。
3、
司美格鲁肽生产成本不到5美元,其中一半的费用是注射笔的成本,5美元大约也就36.5人民币。
从劳动力,生产设备,等因素综合考虑,艾本那肽生产成本大约是司美格鲁肽的2/3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艾本那肽生产成本大约是25元人民币左右。
司美格鲁肽研发费用大约在12亿美元,约等于人民币87.6亿人民币,
替尔泊肽研发费用大约在10亿美元,约等于人民币140亿人民币,
而艾本那肽研发费用是10亿人民币,另添加减肥适应症1-2亿,也才最多12亿人民币,只有司美格鲁肽研发费用的14%
这样艾本那肽在生产成本25元人民币后所添加的研发成本应该是司美格鲁肽的1/7.
这样艾本那肽的售价是司美格鲁肽的一半完全是能成立的,大约258元/支左右,这个258元每支/每月的消费金额基本等同于甘精类胰岛素每个月的费用。
甘精类胰岛素每支300单位,病情轻的每天10单位,病程重的每天20点位,也就是每个月使用1支还是两支,费用是120元还是240元,但还要加上每天针头的费用,大约每月是150-270元之间。
4、
如果患者明白GLP-1属于迭代新药,不应该等糖尿病严重时候在使用,而是现在就开始当做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
如果司美格鲁肽每月费用过高,那随着患者对病程进展和GLP-1疗效认识提高,还有艾本那肽费用远低于司美格鲁肽的现实。艾本那肽侵占司美格鲁肽1/3强的市场份额是没有问题的,另价格便宜+副作用少+疗效佳的特点,新增几百万患者使用是完全可行的。
5、
从庞大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角度出发,艾本那肽一期产能5-6000万支可能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也许明年股东大会会出现现场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获赠艾本那肽的营销措施。
6、如果艾本那肽12亿的研发费用在第一年6千万支全部摊薄完毕,大约每支谭波成本是120000万/6000万=20元每支研发费用摊薄。
也就是25的生产成本+20元研发成本=45元的成本,加55元利润+20元税费,合计120元销售批发。蛮低的。
55元净利润*6000万支=33亿*0.51=16.83亿元。
16.83亿/总股本9.19亿=1.83元/每股
1.83.*50倍市盈率=91.5元
7、兴齐眼药2024年每股利润是1.94元每股,最高价218元,相当于市场给予100倍市盈率。
如果常山药业也能到100倍市盈率,那么按最小利润计算是1.83元*100=183元每股
股价是峰值递进,不会直线坐等二期达产,减肥,和更多适应症出现。
后续题材都是波峰和波谷的动因。
8、
放眼世界,你就会看到艾本那肽的预期销售额(258元*6000万支/7.3美元)21亿美元,也才是世界份额的5%
9、
见上图,20年前原研药每片5-8元,到现在仿制药每片0.15元,从原先每月消费150-240元到现在每月消费4.5元到9元。研发费用的计提完成后生产药的成本可以低到不可想象的成本,对比艾本那肽未来的销售价格可以完全侵占胰岛素的绝大部分市场。
10、上面数据计算有个缺口,既25生产费用+20元研发成本+55净利润+20元税费=120元每支,但预估市场零售价格258,这个缺口138元每支的销售费用应该是高估了。
计算框架大致如此,数据采样肯定和实际有所差异,欢迎讨论。
11、上市公司如果用好市值管理,只要常山药业股价能上三为数,那每天热门榜就是艾本那肽最后的宣传栏,1.8亿股民人数,消费能力超社会平均值,对知识 理解运用能力也超社会平均值,实际年龄远大于社会平均年龄,这样综合统计按中国11%的糖尿病患者放大,股民中糖尿病患者至少是22%比例,1.8亿*22%=4千万人,这批人是艾本那肽首选大消费兑现,只要其中1/4的购买艾本那肽,那就是1000万的规模使用艾本那肽,则常山药业的产能必须到1000万人*12=1.2亿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