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药业(SZ300255)$ 《常山药业巨亏2.5亿反被吹捧为“利好”:A股荒诞剧背后的逻辑与陷阱》
近日,常山药业(300255.SZ)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亏损扩大至2.5亿元。这本是一则典型的利空消息,但在东方财富股吧等散户聚集地,却涌现大量“亏损是利好”的解读,甚至有人高呼“利空出尽,明天涨停”。这种反常识的舆论现象,折A股市场独特的投机文化和信息扭曲生态。本文将剖析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并警示投资者理性看待此类“利好幻觉”。
一、利空为何被“强行”解读为利好?
1. “利空出尽”的心理博弈
在A股市场,有一类资金专门博弈“坏消息落地即反转”的套路。如果亏损幅度未超预期(例如机构此前预测亏损3亿,实际2.5亿),部分投资者会认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甚至将亏损解读为“财务洗澡”——即公司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或坏账,为后续业绩反弹铺路。这种逻辑在短期投机中屡试不爽,但长期来看,若公司基本面未改善,股价终将回归真实价值。
2. 题材炒作凌驾于基本面
常山药业并非孤例。回顾A股历史,从乐视网到暴风科技,亏损股被爆炒的案例比比皆是。若公司沾边热门概念(如减肥药、创新药、国企改革),资金往往无视业绩,专注“讲故事”。例如,常山药业若涉及GLP-1类减肥药研发,即便亏损也可能被游资包装成“下一个常山牛股”,吸引散户跟风。
3. 信息环境中的“幸存者偏差”
在股吧、微博等社交平台,看多的声音更容易传播。游资或庄家可能故意释放乐观解读,制造“众人皆看好”的假象,而理性分析则被淹没。散户看到满屏“利好”后,容易产生FOMO(错失恐惧症)情绪,盲目追高。
二、谁在推动这场“皇帝的新衣”?
1. 游资与机构的合谋
部分游资擅长利用业绩公告后的情绪波动进行短线操纵。例如,在利空发布后先打压股价,再通过资金优势快速拉升,配合贴吧“利好”舆论,诱导散户接盘。而机构投资者可能提前通过调研知悉内情,早已布局或撤离。
2. 散户的认知偏差
行为金融学中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散户更愿意相信符合自身持仓倾向的信息,即便逻辑牵强。例如,常山药业公告中提到“研发投入增加”,可能被解读为“未来增长潜力大”,而忽视亏损扩大的核心事实。
3. 媒体的推波助澜
部分自媒体或“股评家”为吸引流量,刻意标题党化(如《常山药业亏损2.5亿,暗藏黄金坑!》),进一步强化非理性预期。
三、历史教训:荒诞剧的终局往往是悲剧
案例1:乐视网的“生态化反”
2016年乐视网亏损2.3亿元,但贾跃亭提出“生态化反”概念,市场一度将亏损解读为“战略投入”,股价不跌反涨。最终,公司因资金链断裂退市,散户血本无归。
案例2:暴风科技的“VR神话”
2015年暴风科技亏损1.7亿,但因VR概念被爆炒至327元/股,市盈率超千倍。随后业绩持续恶化,股价跌至不足1元,退市收场。
这些案例表明,脱离基本面的炒作终将破灭,而最后接盘的往往是信息滞后的普通投资者。
四、投资者如何避免成为“接盘侠”?
1. 回归财务数据本质
- 亏损原因:是经营性亏损(如销售下滑、成本上升)还是非经常性损益(如资产减值)?前者更需警惕。
- 现金流:即便净利润亏损,若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说明业务仍有造血能力。
2. 警惕“口号式利好”
若市场仅炒作“预期”“概念”,而无产品落地、订单验证或政策支持,则风险极高。例如,常山药业若仅有减肥药“研发中”而无临床进展,则需谨慎。
3. 观察资金真实动向
- 龙虎榜数据:查看买卖席位是否为游资营业部(如东财拉萨营业部)。
- 量价关系:若股价放量上涨但大单持续流出,可能是诱多信号。
五、市场永远不缺荒诞,但理性终将胜出
常山药业的“亏损变利好”闹剧,是A股投机文化的缩影。短期来看,资金博弈可能制造虚假繁荣;但长期而言,股价终将回归企业真实价值。对投资者而言,与其在贴吧追逐虚幻的“利好”,不如冷静分析财报、行业趋势和公司竞争力。记住:当市场集体狂欢时,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