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玑科技刚刚宣布作废1,140万股限制性股票,这一动作背后释放出关键信号:公司2024年业绩未达股权激励考核目标,营收增速仅4.09%,远低于设定的10%门槛。这不仅是对管理层的一次“成绩单不及格”标记,更折企业在转型与增长压力下的真实处境。
为何作废?业绩未达标触发条款
根据公告,天玑科技在2025年10月24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作废部分限制性股票的议案。核心原因明确: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未能达标。其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规定,第一个归属期需实现“以2023年为基数,2024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0%”。然而经审计,公司2024年营收为4.28亿元,同比增长仅为4.09%,未能满足条件,导致对应1,140万股已授予但尚未归属的股票被统一作废。
我注意到,这一结果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严格遵循既定规则。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均确认程序合规,且法律意见书也认定操作合法。这意味着,这不是一次人为干预,而是一次制度性的“奖惩兑现”。
影响几何?短期无实质冲击,长期看执行能力
公司强调,此次作废不会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实质性影响,也不会动摇管理团队稳定性。确实,从会计角度看,这部分股票尚未归属,未形成实际股份支付费用,因此不涉及大额冲回或调整。但从市场信心角度,这是一次明显的警示信号——管理层设定的增长目标并未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天玑科技近年来正积极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及新兴领域,2025年还成立了聚焦AI与物联网的全资子公司“天玑食安科技”。但在新业务尚未明显放量的情况下,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已体现在数据上。投资者需要思考:未来的激励目标是否更加现实?战略落地节奏能否提速?
市场反应与融资动态
尽管业绩未达标,近期市场情绪并未明显恶化。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旬以来,天玑科技融资余额维持在1.93亿至1.96亿元区间,处于历史50%以上分位水平,说明仍有资金持续关注。融券余额几乎为零,也反映出空头力量薄弱。这种“理性看待”的态度,或许源于市场对公司转型前景仍存期待。
总体来看,这次作废事件是一次合规透明的制度执行,暴露了短期增长压力,但也提醒我们: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股权激励不仅是激励工具,更是衡量战略执行力的标尺。接下来的关键,是看公司在2025年能否真正打开增长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