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洲明科技发布公告确认:由其联合北京智谱华章科技、凌云光旗下元客视界共同出资设立的深圳市智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册。这家注册资本5000万元的新公司,标志着LED显示龙头、大模型企业和机器视觉技术方正式牵手,切入AI智能终端的实体化落地战场。
根据公告,洲明科技以2500万元出资占比50%,为控股股东;智谱认缴1500万元持股30%;元客视界出资1000万元占股20%。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洲明科技董事长林洺锋,注册地在深圳光明区,经营范围涵盖智能机器人研发与销售、人工智能软硬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显示器件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虽然名字叫“机器人”,但它并非传统人形机器人制造商,而是聚焦于将AI能力通过显示终端“具身化”——让大模型真正走进会议室、教室、景区等现实场景。
看到这个合作结构,我第一反应是:这三方凑在一起,简直是为AI落地量身定制的“黄金三角”。智谱提供GLM-4.5这样的大模型“大脑”,具备自主规划和工具调用能力;洲明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LED显示方案商,天然拥有“身体”载体——从会议大屏到文旅光影装置,都是AI可以依附的物理终端;而凌云光的光学动捕和空间计算技术,则赋予设备一双高精度的“眼睛”,实现精准感知与交互。三者结合,正好打通了“算法+硬件+感知”的闭环。
在我看来,这次合作最值得看重的,不是短期能带来多少营收,而是它试图解决当前大模型商业化的一个核心痛点——如何从聊天对话走向真实世界的服务执行。现在很多AI还停留在屏幕里“说话”,但真正的价值在于让它“做事”。比如在教育场景中,一个搭载大模型的智能讲台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学生表情调整授课节奏;在政务大厅,AI导览屏能主动识别群众需求并引导办理流程。这种“显示即入口、屏幕即服务”的模式,或许正是AI进入产业深处的关键一步。
当然,公告也提示了风险:新公司在未来可能面临市场、经营和管理等多重挑战。我对这一点保持清醒认知——技术协同的美好构想,终究要经受商业化落地的残酷检验。不过从洲明科技今日股价微涨、成交额温和放大的表现来看,市场对此已有初步正向反馈。更重要的是,这步棋背后透露出一个信号:中国的AI进化,正在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生态级整合。谁能把模型、硬件、场景真正串起来,谁才有可能跑赢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