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君正最新财报出炉: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近两成,但芯片收入却在逆势增长——这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藏着这家公司正在经历的转型阵痛与战略突围。
根据10月27日发布的三季报,北京君正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4.37亿元,同比增长7.35%,单看这一数字,公司仍在稳步扩张。然而净利润却录得2.44亿元,同比下滑19.75%;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4118.94万元,同比下降高达61.48%。与此同时,扣非后净利润降幅更大,达到40.29%,说明主业盈利能力确实在承压。
那问题来了,营收在涨,利润为何大幅缩水?答案出在成本端。公告明确指出,受台币汇率波动影响,存储芯片产品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进而拖累了整体盈利表现。这听起来有点“被动”,但其实也反映出公司在关键供应链上的定价权仍有限。
不过,如果只盯着利润下滑就下结论,那就忽略了北京君正真正的亮点。事实上,公司的存储芯片销售收入实现了同比和环比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汽车、工业医疗等行业的复苏带动下,行业市场需求明显回暖。同时,车规模拟芯片的推广也在推进,模拟与互联芯片收入同样呈现良好增长势头。此外,智能视觉类产品虽因市场竞争加剧而略有下滑,但面向AIoT的嵌入式MPU芯片需求走强,为计算芯片业务提供了支撑。
我看到的不只是数据,而是技术卡位的决心
说实话,当我看到“台币汇率影响成本”这个解释时,并没有觉得这是借口。相反,我更关注的是北京君正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坚持投入高附加值领域。比如他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推出的基于3D DRAM技术和近存计算架构的“智慧大脑”芯片,直击机器人对低延迟、高集成、低功耗存储的核心需求。这不是简单的芯片销售,而是在参与下一代智能硬件的技术定义。
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已进入快车道,特斯拉、宇树科技纷纷加码,而国内六大类芯片正迎来国产替代窗口期。北京君正能切入这一赛道,并成为存储解决方案的关键玩家,本身就说明了其技术壁垒正在形成。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利润下滑更像是短期外部因素冲击下的“阵痛”,而公司基本面和技术路线并未动摇。只要后续汇率趋稳、产能结构优化,毛利率修复是大概率事件。更重要的是,在汽车电子、工业智能化和人形机器人这些长周期赛道上,北京君正已经踩准了节奏。
股价当天上涨4.37%、成交额超46亿,市场用脚投票给出了态度——投资者没被一时的利润下滑吓退,反而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