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电热(SZ300217)$ 东方电热: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量产在即,定义下一代感知标准
当Figure 03以织物覆盖的优雅形态亮相,当特斯拉Optimus展现出精准的抓握能力,一场关于机器人触觉感知的技术革命已拉开帷幕。在这场变革中,东方电热正以其即将量产的柔性织物传感器,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抢占关键席位。
在2025年10月Figure 03的发布会上,一个细节引起了业界关注:这款定位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不仅全身覆盖柔性织物,其指尖传感器更是能检测到小至3克的微力。这种级别的感知精度,正是下一代人形机器人实现精细操作的关键所在。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东方电热在互动平台上的一则简短回复——"柔性织物压力传感器已准备量产",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机器人感知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这家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成功跨界的企业,正成为人形机器人传感赛道不可忽视的力量。
01 把握趋势:从刚性感知到柔性感知的技术跃迁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经历着从"机械骨骼"到"仿生皮肤"的深刻变革。早期的机器人多以裸露的金属结构和外露的线缆为特征,而新一代机器人则普遍采用织物、柔性材料覆盖全身。
技术路径的转变背后是需求的升级:家庭环境中的机器人需要更安全的交互体验、更精细的操作能力,以及更友好的外观设计。柔性织物传感器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成为连接机器人"智能大脑"与"物理世界"的关键桥梁。
东方电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于2025年6月与国内柔性传感器领军企业上海织识达成战略合作。上海织识作为国内唯一通过车规级测试的柔性传感器企业,将其在汽车领域验证成熟的技术带入机器人领域,为东方电热快速切入这一赛道提供了坚实支撑。
02 技术突破:重新定义机器人感知边界
与传统传感器相比,柔性织物传感器在多个维度上实现了技术突破:
空间感知的革命:传统六维力传感器(如柯力传感、汉威科技的产品)虽然精度高,但只能实现点状离散感知,存在大量感知盲区。而织物传感器可实现连续曲面全覆盖,真正实现了机器人的"全身触觉"。
集成度的飞跃:安徽工程大学研发的仿生纺织触觉传感器系统证明,单一织物传感单元即可同步感知静态压力与动态振动。这种多模态感知能力避免了多传感器融合的复杂性,大幅提升了系统可靠性。
形态适应性的突破:人形机器人的手指、关节等部位具有复杂曲面,传统刚性传感器难以贴合。织物传感器的柔性可拉伸特性使其能够完美贴合任意曲面,解决了灵巧手等关键部位的感知难题。
东方电热与上海织识的合作产品已达到车规级耐久标准,能够承受数百万次的弯曲测试,为机器人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03 商业布局:双轮驱动的产业化路径
东方电热为柔性传感器业务设计了清晰的商业化路径——"汽车奠基,机器人突破"的双轮驱动模式。
在汽车领域,公司借助现有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的客户资源(覆盖小鹏、奇瑞、比亚迪等主流厂商),快速推进柔性传感器在智能座舱的应用。上海织识已获得岚图、理想等头部主机厂的定点,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始放量,为传感器业务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撑。
在机器人领域,公司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除了与头部机器人企业开展业务洽谈和送样测试外,还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深度绑定产业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间接持有上海织识约16.7%股权,这一关系为东方电热切入小米机器人供应链提供了独特优势。
04 产能与资源:产业化落地的坚实保障
产业化的成功不仅需要技术领先,更需要产能和资源的支撑。
在资金层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东方电热拥有约13亿元现金储备,为传感器业务的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提供了充足"弹药"。
在客户资源方面,公司家电领域的核心客户美的集团,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小鹏、奇瑞等客户,都已开始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布局,为传感器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内部场景。
在产能准备上,公司已明确表示传感器"已准备量产",从合作签约到量产准备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展现了出色的执行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
05 产业机遇:百亿市场的开启
根据行业分析,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对柔性传感器的需求将达到百万台级别,对应着数百亿元的市场空间。
这一市场的爆发得益于多重因素的推动:
· 技术成熟度:织物传感器在精度、可靠性和成本方面已达到产业化临界点
· 需求明确性:特斯拉、Figure等头部企业的产品路线图明确了柔性感知的技术方向
· 供应链准备:东方电热等企业已建立起相应的量产能力
与柯力传感的六维力传感器、汉威科技的多元传感器形成差异化竞争,东方电热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瞄准的是全域感知、高性价比的市场定位,这在人形机器人走向普及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
未来展望:感知技术范式变革的引领者
从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到固态电池材料设备,再到机器人柔性传感器,东方电热正在完成从传统电热企业向高端智能制造平台的蜕变。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家庭环境,柔性织物传感器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配置,而是实现安全交互、精细操作的必备技术。东方电热在这一领域的率先布局,不仅为其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更使其有机会参与定义下一代人形机器人的感知标准。
在这个机器即将获得"触觉"的时代,东方电热不再只是供应链的参与者,而是正在成为技术变革的推动者。当市场的认知追上产业的脚步,价值重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