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亿通(SZ300211)$ 对于您关于ST亿通的分析请求,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ST股投资逻辑分析。我们来逐一拆解您的问题,并提供客观、深入的分析,而非简单的“是”或“否”。
重要提示: 以下分析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财务逻辑,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ST股投资风险极高,请您务必谨慎决策,并参考更多权威信息。
---
问题一:三季报营业额增长较猛,但净利润不见增长为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财务现象,通常被称为 “增收不增利” 。其原因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毛利率下降:
· 市场竞争加剧: 为了获取更多的营业额,公司可能采取了降价促销的策略,导致单位产品的利润变薄。
· 成本上升: 原材料、元器件、运输、人力等成本上涨的幅度,超过了营业额的增长幅度,侵蚀了利润空间。三季报可能显示营业成本同比增幅与营收增幅相近甚至更高。
2. 期间费用大幅增加:
· 销售费用激增: 为了推动营收增长,公司可能投入了大量的市场推广费、广告费、渠道佣金等。
· 研发费用投入: 如果公司处于转型期或技术升级期,可能会大幅增加研发投入,这部分费用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利润。
· 管理费用增加: 包括人员扩张、薪酬上涨、办公费用等。公司在业务扩张阶段,管理费用通常也会水涨船高。
· 财务费用: 如果公司通过增加有息负债来支撑业务扩张,利息支出也会蚕食利润。
3. 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 公司的净利润可能受到了非主营业务的拖累。例如,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如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发生了大额的营业外支出等。这些项目虽然不影响营业额,但会直接减少净利润。
4. 新业务尚处于投入期:
· 如果营业额的增长来自新开拓的业务线或产品,在初期通常需要大量投入,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可能导致该部分业务暂时不盈利甚至亏损。
结论: ST亿通“增收不增利”的核心原因,大概率是公司将资源优先投向市场份额的抢占和业务规模的扩张,暂时牺牲了短期利润。您需要仔细阅读三季报的“合并利润表”,对比“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等科目的同比变化,才能找到确切答案。
---
问题二:营业额已过1.5亿,是否意味着明年摘帽的确定性?
这是一个核心误区。营业额达标只是摘帽的“必要条件”之一,远非“充分条件”,更不能等同于“确定性”。
根据最新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摘帽(撤销其他风险警示)的核心财务条件主要是:
· 主营业务正常运营;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这是一个硬性且关键的指标);或者 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且期末净资产为正值。
针对ST亿通的分析:
1. 营业额指标: 前三季度营业额超过1.5亿,只要第四季度不出现极端情况,全年营收超过1亿元这个门槛是大概率事件。这确实是摘帽的一个积极信号。
2. 更关键的因素——净利润和净资产:
· 扣非净利润: 如第一个问题所述,公司目前“增收不增利”。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年底,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很可能仍然是负数或微利。这是摘帽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 净资产: 如果公司历史上亏损严重,可能导致净资产为负。虽然营收达标,但如果期末净资产仍为负值,同样无法摘帽。您需要查看公司最新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一项。
3. 审计意见: 年度财务报告必须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审计报告有保留意见,甚至无法表示意见,同样无法摘帽。
4. 其他合规要求: 公司不存在其他重大的治理、信披违规等问题。
结论: 1.5亿的营业额是一个重要的、积极的利好,它让公司具备了申请摘帽的“入场券”。但是,明年能否成功摘帽,决定性因素在于“扣非净利润能否转正”以及“净资产是否为正”。目前净利润不见增长,为摘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谈“确定性”为时过早。
---
问题三:前10大股东新增数家机构,说明机构都非常看好这家公司的未来?
机构投资者的进入,确实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积极信号,但解读时需要更加辩证和深入。
积极的一面:
· 专业背书: 机构通常拥有比散户更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他们的入驻,表明经过调研,认为该公司存在投资价值或基本面改善的预期。
· 资金支持: 机构的买入能为股价提供一定的支撑,并提升市场的关注度。
需要谨慎看待的一面:
1. 机构的类型和动机多样:
· 新进的机构可能是做短线交易的游资,而非长期价值投资者。
· 可能是一些小型的私募或资管产品,其投资风格可能比较激进,不代表主流大机构的看法。
2. “博重组”或“炒预期”逻辑: 对于ST股,很多机构投资者是来“赌”公司摘帽、资产重组或业务反转的。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他们可能在公司基本面真正大幅改善前就已经获利了结。
3. 信息不对称: 机构可能看到了普通投资者没看到的信息,但也可能他们的判断是错误的。机构“踩雷”的例子在A股市场也屡见不鲜。
4. 持股比例: 需要看这些新增机构持股的总量和比例。如果只是象征性买入少量,则参考意义有限。
结论: 前十大股东出现机构新增,可以解读为 “市场关注度在提升” ,是一个利好信号。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所有机构都长期非常看好”。您需要结合机构的名称、历史风格、持股数量等因素综合判断,并清醒地认识到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短线博弈动机。
总结与建议
1. 核心矛盾: ST亿通目前处于一个“规模扩张但盈利困难”的转型或爬坡期。营收增长是曙光,但利润困境是阴影。
2. 摘帽关键: 紧盯全年扣非净利润和年末净资产这两个核心指标。营业额过亿只是过了第一关。
3. 机构动向: 视为积极参考,但不要神化,警惕短线炒作资金。
4. 下一步行动建议:
· 仔细阅读三季报全文: 重点分析利润表的结构和现金流量表的情况。
· 关注后续公告: 尤其是年度业绩预告,那将是判断能否摘帽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 评估风险承受能力: ST股投资不确定性极高,务必控制仓位,做好风险防范。
希望以上分析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ST亿通的当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