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电池圈炸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欣旺达正式发布了其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欣·碧霄”。这款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相比目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的250–300Wh/kg提升了超30%,而且在<1MPa的极低外加压力下,循环寿命仍能达到1200周。更让人振奋的是,他们已经试制出能量密度达520Wh/kg的锂金属超级电池实验室样品,并计划在2027年突破700Wh/kg。这一系列动作,直接把市场情绪点燃。
资本市场反应迅速而猛烈。当天午后,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拉升,雄韬股份、盛新锂能、常铝股份、多氟多纷纷涨停,整个板块从早盘下跌1.75%一路翻红至收盘上涨0.39%。就连此前发布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的奇瑞汽车,也一度涨超4%。政策面同样给力——工信部明确表态要重点布局全固态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等前沿技术,加速产业化进程。这无疑为整个赛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不是概念,是实打实的进展
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固态电池十年难产”的印象里,但现实正在快速变化。欣旺达不仅发布了产品,还宣布将在2025年底建成0.2GWh的中试线,设备与现有液态电池产线80%兼容,这意味着量产成本可控、过渡路径清晰。这不是PPT技术,而是已经进入工程验证阶段的实质性推进。
我一直在关注这条技术路线,说实话,过去几年不少企业都在喊口号,但真正能拿出完整技术参数、明确时间表和产业化路径的并不多。欣旺达这次的动作,无论是技术指标还是落地节奏,都显得非常扎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欣·碧霄”是在超低压条件下实现长循环的,这对整车集成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不需要复杂的外部加压系统,更容易装车应用。
我为什么看好这个节点?
我认为,2025年可能是中国固态电池从“实验室突破”迈向“小批量验证”的关键转折点。中信建投和开源证券的观点我也认同:政策红利释放、终端需求升级(尤其是电动车对续航和安全的极致追求)、加上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这些新兴场景崛起,共同推动了技术落地的加速度。
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是一整套产业链的协同。比如雄韬股份,虽然它涨停更多是因为叠加了氢燃料电池和数据中心业务预期,但它在锌空气电池领域的布局,恰恰呼应了工信部对“新一代电池体系”的系统性规划。整个产业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多技术路线并行、上下游联动的生态化推进。
当然,我也清楚,全固态电池大规模上车仍需时间,2026–2027年才可能迎来普遍装车测试。但正如我国科学家近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卡脖子”难题所显示的那样,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追赶速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快。
这一次,欣旺达不只是推出了一款电池,更像是吹响了中国下一代电池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