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TPU入场,AI芯片战局生变
最近谷歌第七代TPU芯片Ironwood的商用进展,让我嗅到了AI芯片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当英伟达还在享受其GPU的垄断红利时,谷歌已经带着定制化TPU杀入战场,这场围绕算力的军备竞赛显然进入了新阶段。
从性能来看,谷歌TPU在能效比上的优势可能成为其杀手锏。虽然英伟达的CUDA生态依然强大,但科技巨头们对自主可控算力的渴望,正在催生更多元的竞争格局。这不仅体现在技术路线的分化上,更反映在资本市场的躁动——港股芯片ETF单日近4%的涨幅,已经表明了资金对这场变局的期待。
国产AI应用的厚积薄发
值得玩味的是,这波AI行情中,中国市场展现出了独特韧性。蚂蚁集团"灵光"AI助手的快速走红,与DeepSeek此前的火爆形成呼应,印证了高盛关于"中国AI估值仍有提升空间"的判断。这或许暗示着一个趋势:在基础芯片被国际巨头把持的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正试图通过应用层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应用层的繁荣需要底层算力支撑。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在港股芯片ETF中的高权重,恰恰反映了市场对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期待。这种"硬件打底、软件突围"的组合策略,可能成为中国AI发展的特色路径。
暗流涌动的投资逻辑
观察资金流向,有两个细节耐人寻味:一是新兴市场资金通过港股通布局中国科技资产,二是科德教育等"沾芯"概念股的异动。这既体现了全球资本对中国AI产业链的重估,也暴露出市场存在的概念炒作风险。特别是当中昊芯英这样的TPU企业尚处亏损阶段时,投资者更需要辨别真金白银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情绪之间的界限。
站在当下时点,我们或许正在见证AI算力竞赛的历史性转折。谷歌的入局打破了英伟达一家独大的局面,而中国企业在应用场景上的突破,则为全球AI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具体到投资层面,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想清楚:在这场昂贵的军备竞赛中,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又有哪些公司可能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答案,只能交给时间和市场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