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康生命刚刚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的首次授予第二个归属期和预留部分第一个归属期,条件正式达成。与此同时,公司也宣布作废部分已授予但未满足条件的限制性股票。这一动作,既是对管理层与核心骨干的一次阶段性“兑现”,也暴露出激励机制中严格的考核刚性。
根据公告,本次符合归属条件的激励对象共173人,其中首次授予部分153人,预留授予部分20人。合计拟归属股份数量为163.8957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22%,归属价格定为5.08元/股。这部分股票来源于公司在二级市场回购的A股普通股。这意味着,激励对象将以远低于市价的成本获得股份,前提是他们通过了业绩与个人考核的双重筛选。
而另一边,公司同步作废了127.0443万股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原因有三:一是21名激励对象离职,导致其持有的68.82万股被全部作废;二是2名员工因个人考核得分低于60分,失去当期归属资格,涉及4.8万股;三是公司层面业绩虽达标触发值,但未达目标值——2024年营收相比2022年增长34.85%,超过了第二个归属期要求的21%触发线,却未达到44%的目标线,因此公司层面归属比例仅为79.21%,由此额外作废53.42万股。
这套操作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努力平衡“激励”与“约束”的企业逻辑。盈康生命没有因为营收增长就放水,而是严格按照既定规则执行归属比例,甚至对未达标者果断清退。这种“说到做到”的治理态度,在当前不少上市公司敷衍执行股权激励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更让我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正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进博会上,其母公司盈康一生以“AI in Care”为主题高调亮相,展出包括全自动配液机器人、超低温样本管理、海外实验室建设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这说明,盈康生命的激励机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服务于整个大健康生态的技术升级与全球化布局。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归属条件成就,不只是财务层面的动作,更是组织信心的体现。它告诉核心团队:只要达成目标,承诺就会兑现;但若掉队或未达预期,也不会有“保底”。这样的机制,才能真正驱动长期价值创造。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盯着短期股价波动,不如多看看这类扎实的治理细节——它们才是判断一家公司能否走得长远的真实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