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策影视最新披露的三季度财报呈现出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组合。前三季度营收10.41亿元,同比增长16.62%;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增长5.35%。但细看单季表现,第三季度收入2.51亿元,同比下降52.2%,归母净利润5761万元,下降39.4%,扣非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82.9%至1239万元。这种表观增长与内在质量的背离,揭示出公司当前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业绩波动背后,剧集确认节奏成为关键变量。根据中金公司分析,三季度仅上线《锦绣芳华》《我们的河山》两部剧集,内容供给不足直接导致收入端承压。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影业务的拖累效应,国庆档影片《刺杀小说家2》累计票房3.64亿元,考虑到投资成本,预计将产生一定程度亏损。这反映出在电影投资领域,华策仍面临项目回报不确定性的困扰。
面对传统业务压力,公司在短剧与AI应用领域的布局显得尤为迫切。资料显示,华策已组建专业微短剧团队,月产能达20部左右,并在深化IP长短剧联动开发。技术层面,公司推出“国色”和“有风”两个自研大模型,在微短剧《资治通鉴》项目中实现AIGC全流程技术辅助创作。这种转型尝试在DailyShort国际短剧APP上已有体现,该应用依托自研AI工具提供14种语言服务。
从财务结构观察,三季度毛利率46.3%呈现波动,中金判断这与确认剧集中定制剧比例变化相关。值得肯定的是,公司在费用控制方面表现节制,销售费用环比基本持平,管理和研发费用环比小幅下滑。这种运营效率的提升,在行业调整期显得尤为重要。
展望四季度,公司储备项目包括《太平年》《家业》等剧集,以及定档11月22日的《狂野时代》。但券商对此持谨慎态度,因电影表现平淡及后续项目不确定性,中金下调公司2025/2026年净利润预测56.6%/9.5%至1.81/4.06亿元,同时下调目标价8.5%至8.6元。
资本市场层面,公司股东户数下降10.18%至6.63万户,户均持股22.76万元,显示筹码集中度提升。融资余额维持在10亿元水平,近期的连续融资净买入累计达1.76亿元,反映部分资金对公司转型前景的认可。
华策影视正处在传统影视业务与新兴数字内容生态的转换节点。短期内,剧集确认节奏波动与电影项目回报不确定性构成业绩压力;中长期看,短剧产能建设、AI技术应用与海外市场拓展将决定公司能否成功穿越周期。在广电新规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市场将密切关注公司资金周转改善潜力与剧集产能扩张空间的实际进展。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