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策影视刚发布前三季度业绩,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增长5.35%,表面上看似乎稳中有进。但就在同一天,中金公司却突然下调了公司今明两年的净利润预测,降幅分别高达56.6%和9.5%,目标价也同步下调8.5%至8.6元。这一反差令人意外——一边是财报数据增长,一边却是机构大幅看空,到底发生了什么?
细看中金的研报,问题出在第三季度。虽然前三季度整体利润微增,但单看三季度,华策影视营收2.51亿元,同比下滑52.2%;归母净利润5761万元,下降39.4%;更关键的是扣非净利润仅1239万元,暴跌82.9%。原因很直接:确认收入的剧集数量太少。内容产出节奏放缓,直接影响了当季业绩兑现。
此外,电影业务的表现也不乐观。国庆档上映的《刺杀小说家2》累计票房3.64亿元,中金判断其可能因投资成本过高而出现亏损。而四季度原本寄予厚望的电影项目整体表现平淡,后续项目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中金对全年利润预期不得不大幅修正。
不过,公司在新方向上的布局仍在推进。短剧方面,已组建专业团队,月产能达20部左右,并强调IP的长短剧联动。AI应用也有了实质性进展,自研大模型“国色”和“有风”已在微短剧《资治通鉴》开发中实现全流程技术辅助。这些动作显示出华策在应对行业变化时的主动调整。
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其实是结构性分化
说实话,我并不意外中金会下调预期。华策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长主要来自前两个季度的积累,而三季度的疲软已经暴露了内容供给的不稳定性。更让我关注的是,传统影视剧制作周期长、回款慢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广电新规有望改善资金周转,但短期内难以扭转局面。
我认为,市场真正纠结的地方在于:这家老牌影视公司是否真的能从“项目驱动”转向“效率+创新”双轮驱动?短剧和AI确实是风口,但目前还看不到规模化盈利的路径。中金维持“跑赢行业”评级,更多是基于政策红利和长期转型潜力,而非当前基本面支撑。
从股价来看,华策影视当日下跌0.92%,最新价7.53元,离中金给出的8.6元目标价仍有空间,但需警惕后续若短剧或电影项目不及预期,估值修复可能会落空。说到底,在影视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一次财报的小幅增长不足以证明拐点已至。投资者要的不是故事,而是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和清晰的盈利模式。华策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