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新机电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出炉,结果令市场失望:营收2.6亿元,同比下滑21.54%;归母净利润仅299.4万元,暴跌93.51%;扣非净利润更是缩水至133.5万元,降幅达97.07%。基本每股收益0.01元,同比也大幅下滑。中金公司直言,这一表现“低于预期”。收入下滑主因是产品结构变化,部分大型压力容器虽然工序增加,但产出额反而下降;而利润的断崖式下跌,则源于交付产品的毛利率整体走低,叠加本期信用减值准备计提增加。
从行业维度看,科新机电所处的装备制造领域正经历结构性分化。新能源方面,公司正在切入固态电池相关高端装备的研发与配套,未来有望搭上技术迭代的快车;在石油炼化与煤化工领域,环保政策趋严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公司的技术积累或能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在油气板块,受益于国家“增储上产”战略持续推进,勘探开发和储运环节的设备需求保持稳定,为公司传统业务提供了托底支撑。
看到这份财报时,我并不意外短期的压力。说实话,当前的业绩下滑更多是阶段性因素所致,而非长期竞争力崩塌。我更关注的是公司在做什么——它没有在低谷中收缩,反而持续加大在高端装备领域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新能源这类成长性赛道上的布局。同时,公司主动提高信用减值准备,看似拖累利润,实则是把潜在风险提前出清,换来未来报表的干净与盈利质量的提升。这种“先苦后甜”的财务策略,在制造业转型期尤为关键。
另一个让我保持乐观的点,是它的客户结构调整。科新机电正在转向合作付款能力更强的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这不仅能改善回款周期,也能提升订单的稳定性。要知道,对于重资产、长周期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说,现金流的安全比短期利润波动更重要。再加上其在大型压力容器和特种装备领域多年沉淀的技术壁垒,一旦下游需求回暖、订单交付提速,业绩修复的弹性不容小觑。
中金公司下调了2025年盈利预测,但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并将目标价上调至18.7元,对应2026年25倍PE,较现价仍有13%以上空间。这个判断我认同——市场现在给的是悲观预期下的估值,但如果公司新能源业务放量、传统板块复苏,那么当前股价显然没有反映这些潜在拐点。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行业竞争若进一步加剧,或者新能源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都可能延缓反转节奏。但就目前来看,科新机电更像是一个“短期被低估、长期有筹码”的标的。我倾向于认为,现在的低谷,正是为下一轮周期蓄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