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种集团溢价要约收购荃银高科20%股份,这一消息在11月20日晚间迅速引爆市场关注。根据公告,中种集团拟以每股11.85元的价格,向除自身以外的全体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1.89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涉及资金最高达22.45亿元。而当天荃银高科收盘价仅为10.16元,这意味着本次要约价格溢价高达16.63%。更关键的是,在此之前,中种集团已与原一致行动人贾桂兰、王玉林解除表决权委托关系,并获得两人合计7435万股股份的预受要约承诺——这场资本动作,显然早有铺排。
控股权再巩固,战略意图清晰
此次要约虽为“主动”而非强制,但其背后逻辑并不简单。目前中种集团直接持股20.51%,原本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28.36%的表决权。随着协议终止,其表决权比例一度回落,但通过这次要约收购,若顺利完成,持股比例将提升至40.51%。这不仅大幅增强控股地位,也为后续整合扫清了治理结构上的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中种集团成为控股股东时,就曾公开承诺:将在前次权益变动之日起五年内解决与荃银高科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如今期限将至,此次大手笔增持很可能是兑现承诺的关键一步——通过提高持股比例实现更深层次的业务协同或资源整合,甚至为未来可能的资产梳理打下基础。
我怎么看这波操作?
说实话,看到这个溢价幅度我并不意外。作为国家级种业龙头企业,中种集团背靠中化体系,资源和政策优势明显;而荃银高科虽然是民企出身,但在水稻育种领域技术积累扎实,是少数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上市公司之一。两者本就有互补空间。
但我真正关心的是:这家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亏损1.8亿元的情况下,大股东仍愿意拿出超22亿元现金进行增持,说明什么?至少传递出两个信号:一是对种业长期价值的认可,尤其是在国家强调种源安全的大背景下;二是中种集团很可能已经着手内部整合规划,未来的科研投入、基地布局乃至海外市场拓展,或许都会有系统性调整。
当然,挑战也摆在眼前。公司要在2025年实现50亿元营收和3亿元净利润目标,意味着第四季度必须创历史最佳业绩,难度不小。而且国内种子行业同质化严重、毛利率承压,单靠规模扩张难以为继。
在我看来,这次要约收购更像是一个“定心丸”——既稳定了市场预期,也释放出国企强化农业科技主导权的信号。短期看是资本动作,长期看则是中国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具体落地。投资者不妨多一分耐心,看看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协同动作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