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种集团要约收购荃银高科20%股份,溢价16.63%,总金额不超过22.45亿元——这条消息在11月20日晚间迅速刷屏资本市场。作为国家级种业龙头的中种集团,拟以11.85元/股的价格,向除自身以外的全体股东发出部分要约,收购1.8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若顺利完成,中种集团合计持股比例将升至40.51%,进一步巩固控制权。
这次动作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21年,中种集团通过无偿划转成为荃银高科控股股东,并承继了原一致行动人贾桂兰、王玉林的表决权安排,当时便承诺将在五年内解决与荃银高科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如今期限临近,此次要约收购被视为兑现承诺的关键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同一天,中种集团宣布与贾桂兰、王玉林解除一致行动关系,二人合计持有7.85%股份,并已承诺放弃表决权且预受要约。这一系列操作,既理顺了股权结构,也为后续整合扫清了障碍。
从基本面看,荃银高科当前处境并不轻松。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5.9%至19.34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达1.8亿元,第三季度单季亏损更是超过1.39亿元。公司解释称,主要受品种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加剧影响,毛利率下滑,同时研发和市场投入加大也推高了费用。更现实的压力是,公司年初设定的“全年营收50亿元、净利3亿元”目标,在仅剩一个季度的情况下几乎难以达成——过去几年其单季度最高营收也不过26.54亿元。
但这些数据背后,我反而看到了另一层逻辑。中种集团此时出手,恰恰说明它的关注点不在短期盈利,而在长期战略卡位。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实际控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中种集团的使命本就不是追逐季度报表,而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大局。而荃银高科作为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水稻、小麦等主粮种子领域具备技术积累和区域渠道优势,正是理想的整合标的。
在我看来,这次溢价要约释放出两个明确信号:一是央企对种业资产的整合正在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已现;二是政策导向下,具备科研能力和品种储备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资源倾斜。虽然短期业绩承压,但若能借助中种集团的资金、政策与产业链协同能力,未来在生物育种、海外拓展等方面打开空间,并非没有可能。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清醒:高溢价收购能否转化为实际价值,最终还是要看整合成效。科研转化效率、管理协同成本、市场响应速度,都是未知变量。但对于投资者而言,至少现在可以确认一点——荃银高科的战略地位,已经被真正“抬上了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