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平股份(300074)刚刚披露一则公告:公司董事鞠保平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156,25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3%。虽然减持比例看似微小,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一动作仍引发了投资者的关注。
根据公告内容,鞠保平目前持有公司625,000股,占总股本0.11%,此次减持源于“个人资金需求”,股份来源为股权激励所得。减持将在公告发布十五个交易日后启动,持续三个月,具体实施将视市场和股价情况而定。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强调该减持计划与此前承诺一致,且不存在监管禁止减持的情形。同时,作为在职高管,其每年可减持额度本就受限于持股总数的25%,本次计划也未超出这一范围。
从公司基本面来看,华平股份近年来处于转型调整期。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达2.39亿元,同比增长20.02%,显示出业务仍在稳步推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控股子公司新益华在区域医疗信息化领域已有一定布局,推出的“医疗智能体”产品也契合当下AI赋能行业的大趋势,在河南、安徽等地逐步落地,这或许是部分机构看好其长期潜力的原因之一——三季度华夏中证500指数增强等基金便进行了增持。
但另一方面,公司归母净利润仍为亏损状态,尽管同比收窄19.65%,但尚未实现扭亏。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公司未进行任何现金分红,这对偏好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个短板。叠加今日股价下跌1.13%,报收5.23元,成交额1.12亿,主力资金连续两日净流出,筹码分布高度分散,说明当前市场情绪偏谨慎。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次减持本身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实质性影响——毕竟数量极小,合规性也没问题。但它更像是一个情绪风向标。在一个业绩仍未转正、缺乏分红、主力资金持续撤离的背景下,哪怕是一次合规的小幅减持,也会被市场放大解读。它提醒我们:即便有概念加持,如果没有扎实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支撑,股价的上涨终究难以持久。对于华平股份来说,真正的考验不是某位董事减不减持,而是能不能尽快把账面做实,让业绩跟上故事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