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材料批量供货,当升科技迈出关键一步
当升科技(300073.SZ)近日宣布,其全固态电池用超高镍多元材料和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20吨级以上的批量供货,标志着国内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产业化进程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据公司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这款专为全固态电池设计的高镍多元材料在循环性能、容量表现等方面已接近液态锂电池水平,而搭载该材料的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显著高于当前主流液态电池的200–300Wh/kg区间。
这一进展不仅是技术上的跨越,更是商业化落地的重要信号。20吨级的供货规模意味着材料已从实验室走向中试甚至小批量生产阶段,具备向下游客户稳定供应的能力。结合近期行业动态来看,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企业均在加速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整个产业链正朝着2026年“量产元年”的目标快速推进。
一家材料商的技术突围
在我看来,当升科技这次的突破并非偶然。作为锂电正极材料的老牌厂商,它长期深耕高镍、单晶等高端材料领域,具备扎实的研发积累。此次能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上率先实现批量供货,说明公司在新材料体系适配性开发方面走在了前列——尤其是在匹配固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提升材料克容量等关键技术点上取得了有效进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材料在全固态电池中的性能“接近液态电池”,这意味着实际应用中的衰减、内阻等问题得到了较好控制,提升了电池整体的可用性和一致性。这对于推动固态电池从“能做出来”到“能用得好”至关重要。
不过,我也注意到公司的财务数据存在隐忧:虽然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双增,但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下滑,应收账款高企,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这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盈利压力,以及客户回款周期拉长的风险。即便技术领先,若不能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估值支撑也会受到挑战。
行业共振下的机会与考验
当前,固态电池正处于政策、技术和资本三重驱动的交汇点。四部委联合将固态电池装备列为重点方向,《电动汽车用全固态电池单体规格尺寸》团体标准也已立项,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卫蓝新能源在淄博落地12亿元产线,并签下40亿元采购订单,显示出市场端的真实需求正在形成。
在这种背景下,当升科技作为上游材料供应商,确实占据了先发位置。主力资金近期出现净流入迹象,股价处于震荡上行趋势,市场对其技术兑现有一定期待。但我仍保持一分谨慎:固态电池大规模商用尚需时日,现阶段更多是“预期驱动”。真正考验企业的,将是未来两年能否持续降本、提升良率,并绑定头部电池厂形成稳定订单。
总的来看,当升科技这一步迈得稳且准,但长跑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