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升科技与博苑股份正式牵手,固态电池产业化迎来关键一步。10月15日,当升科技发布公告,宣布与博苑股份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碘化锂、硫化锂等上游关键原材料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领域展开技术开发、产品供应乃至资本层面的深度合作。这一动作背后,是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瓶颈正在被突破的信号——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研发的“碘离子引入硫化物电解质”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走向量产。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解决了长期困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最大难题:固-固界面接触不良。传统上,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物理接触难以维持稳定,往往需要外部加压来保证导通性,极大增加了制造复杂度和成本。而黄学杰团队通过在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使其在电池工作时主动迁移至界面处,吸引锂离子填充空隙,实现“自主修复”的紧密接触。不仅如此,碘离子还能促进锂金属均匀沉积,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显著提升安全性和倍率性能。这意味着,无需额外加压即可实现高性能运行,为大规模生产扫清了关键技术障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原本停留在学术阶段的创新,如今已迅速进入工程化落地节奏。当升科技作为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在固态电池正极与电解质集成方面本就具备深厚积累;而博苑股份则是国内少数具备高纯度碘化锂、硫化锂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两者的深度绑定,不仅意味着技术路径的确立,更打通了从关键原料到核心材料的供应链闭环,极大降低了产业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这不只是两家公司的联手,而是整个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协同推进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我们总在讨论“固态电池何时能落地”,但眼下的进展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从中科院的基础突破,到材料企业的快速响应,再到上下游的战略整合,节奏越来越紧凑。尤其是硫化物路线,曾因稳定性差、成本高被视为“难产”技术,但现在看来,中国的科研与产业界正在用实打实的合作把它拉进现实。
当然,我也清楚,距离真正的商业化仍有挑战——比如良品率、循环寿命、系统集成等问题还需进一步验证。但从技术突破到供应链布局的联动来看,这条赛道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谁跑得更快”的问题。当升与博苑的合作,或许正是那个让全行业提速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