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近期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成功解决了固-固界面接触这一长期制约固态电池量产的核心难题。该技术通过碘离子化合物在电池工作时顺着电场方向流动到界面接触处,主动吸引锂离子填充接触面间隙,不仅显著提升了电池倍率性能,还能促进锂金属均匀沉积、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极大提升了电池安全性。这项无需外部加压即可实现电极与电解质自主修复紧密接触的技术突破,为固态电池量产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支撑。
10月15日,当升科技与博苑股份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碘化锂、硫化锂等上游关键原材料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领域展开从技术开发、产品供应到资本层面的深度捆绑。这一合作标志着碘离子这一在学术界酝酿已久的关键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推向产业化快车道。从技术研发到产业链协同,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当升科技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已进入收获期。根据公司近期披露,其全固态正极材料匹配电池能量密度已突破400Wh/kg,并实现1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公司固态锂电材料已批量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国内外多家固态电池客户。这些进展显示,公司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已获得市场认可。
除了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突破,当升科技还在积极布局电池回收业务。10月16日公司公告拟与多方共同出资7.88亿元设立合资公司,开展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循环利用等业务。这一布局既顺应了全球碳减排趋势,也响应了电池产品碳足迹管理要求,为公司构建了从材料研发到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链协同,再到资本市场的积极响应,固态电池产业正在经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重要转折点。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固态电池新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当升科技与博苑股份的合作不仅有望解决技术问题,更打通了供应链瓶颈,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铺平了道路。随着产学研各方的持续投入和技术突破的不断涌现,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曙光已经显现。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