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广告营销行业正经历变革。作为业内较早“AllinAI”的企业,北京蓝色光标数据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色光标”)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近日,蓝色光标CEO潘飞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专访,就AI大模型发展趋势、蓝色光标的业务转型逻辑,以及行业未来变革方向进行了深入解读。潘飞表示,AI正在重塑蓝色光标的业务模式和组织形态,公司正从传统的广告代理商,转变为数据驱动、AI驱动的营销科技企业。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行业内不同企业的分化将加速。
商业模式转变
潘飞认为,当前AI大模型的主要突破仍集中在文本模型领域。多模态模型和视频模型虽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整体技术水平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出现大规模智能涌现现象。
在潘飞看来,中国在大模型领域的进步尤为突出。仅2024年,中国企业就在算力基础设施、推理模型及视频模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尤其是在视频模型方向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这得益于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下的海量规范化数据,以及短视频普及为AI视频技术奠定的良好基础。
而这些技术突破与广告营销行业发展息息相关。潘飞认为,当多模态模型和视频模型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时,蓝色光标等企业的商业模式或将迎来更为显著的变革。
潘飞判断,传统营销模式将在未来持续“内卷”,预算压缩、同质化竞争、服务价值下降将成为常态。而真正拥抱AI、积累数据资产的企业,将在未来两三年内与表面转型的企业拉开显著差距。
“如果企业不做自我革命,很快就会被淘汰。”潘飞认为,广告营销行业在AI时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营销全流程自动化。通过AI平台,可从接收指令到完成执行实现自动化,人力更多扮演指令输入和策略优化角色。二是企业定位转型。蓝色光标正逐步从代理机构向拥有自有流量和内容资产的AINative商业模式转变。
AI驱动收入大幅增长
自2023年起,蓝色光标提出“AllinAI”战略。据潘飞介绍,2023年,公司AI赋能和驱动的收入为1.08亿元,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创作和数据洞察领域。到2024年,AI驱动的收入已增长至12亿元,业务范围扩展至内容生成、视频制作、多模态应用及AI营销自动化全链路等多个方向。
潘飞告诉记者,目前蓝色光标内部已部署超过100个智能体,分别承担分析洞察、内容制作、流程管理等不同职能。公司对AI驱动的收入设立了三项核心标准:AI浓度高(人工占比低于50%)、毛利率高、数据能够沉淀用于AI持续学习。
根据蓝色光标的规划,2025年起将引入AI原生(AINative)指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潘飞预计,今年公司AI驱动收入将达到30亿元至50亿元。在刚刚结束的第一季度,AI驱动收入就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未来几年,公司希望AI驱动或赋能的收入突破100亿元。
转型不仅体现在业务结构上,还延伸至组织机制与文化。潘飞表示,目前蓝色光标95%以上的业务场景已实现AI覆盖,公司全员均在使用AI工具,应用深度因岗位不同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蓝色光标孵化了多个创新业务单元,聚焦AI智能体研发、AI流量运营、AI短剧创作等新兴领域。这些新业务团队摆脱传统KPI考核体系,可以按AI原生的逻辑探索新方向。
潘飞坦言:“以前需要靠自上而下推动,现在越来越多创新是自下而上主动发生的。中基层员工成为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2024年,蓝色光标正式启动了“全球化出海2.0战略”。潘飞介绍,与过去以代理模式为主不同,2.0阶段更强调技术驱动、AI驱动及海外本地化能力建设。公司已在美国、新加坡、日本、荷兰、加拿大、沙特、越南、泰国、巴西等9个国家完成本地办公室布局,其中部分地区业务已具备规模化盈利潜力。
根据蓝色光标的规划,2025年,公司将围绕三大目标推进全球化:保持跨境营销市场占有率领先地位;在高体量收入基础上,优化市场结构与毛利率结构;新增3个至5个海外本地办公室,重点深耕东南亚,开拓欧洲、南美等新兴市场。
潘飞认为,AI与全球化战略是当前蓝色光标最具潜力的增长引擎。在全球市场中,信息差异大、市场波动性强,为AI技术与数据驱动创造了空间。“在信息高度同质化的市场,营销发挥空间受限;而在全球市场,AI与数据能力可以真正成为竞争优势。”潘飞表示,蓝色光标目前已积累近10万家海外客户资源,未来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全球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