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新材与太蓝新能源达成固态电池合作,这一消息在11月3日迅速引发市场关注。两家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领域展开深度协同,涵盖技术研发、供应链绑定和未来资本联动三大方向。这不仅是一次产业链上下游的强强联合,更可能成为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落子。
根据公告内容,双方合作聚焦三大核心板块:一是协同研发,针对固态电池在离子导电率、固-固界面结合以及粉末状电极粘接等技术难题,联合攻关高性能胶粘剂解决方案;二是供应链合作,太蓝新能源将回天新材列为胶粘剂战略供应商,优先采购其产品,而回天则承诺保障产能与成本竞争力;三是资本层面探索,未来计划共同设立产业基金,投资固态电池上下游优质标的,构建完整生态链。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合作并非突然牵手——早在2025年10月,回天新材就通过旗下基金向太蓝新能源B+轮注资4000万元,持股0.82%,已实现初步股权绑定。
看到这个布局,我第一反应是:回天新材这步棋下得稳且准。作为国内胶粘新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它并没有停留在传统业务的舒适区,而是借力自身在锂电胶粘材料上的积累,主动切入全固态电池这一前沿赛道。尤其是在半固态电池已有产品应用的基础上推进全固态研发,技术路径具备延续性,风险相对可控。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的合作方不是普通初创公司,而是拥有超800项专利、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太蓝新能源。这种“绑定头部客户”的策略,恰恰符合券商研究中常提的投资逻辑之一——看企业是否敢于并能够与行业领先者深度绑定。
我自己一直认为,在新能源的下一轮技术迭代中,材料创新才是真正的胜负手。高镍、硅碳、固态电解质这些突破,最终都要落在界面稳定性、长期可靠性这些细节上,而胶粘材料正是维系这些性能的关键“隐形角色”。太蓝新能源董事长高翔说它是电池里的“筋”,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到位。从这一点看,回天新材的角色正在从配套供应商,转向技术共创者。
当然也要理性看待——目前这份协议仍是框架性的,不涉及具体金额,对2025年业绩影响有限。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能否落地实质性订单和技术成果。但我倾向于相信,这次合作背后有清晰的战略意图:不只是卖几款胶水,而是提前卡位下一代电池体系的核心材料节点。如果未来能通过联合基金进一步整合资源,那它的产业价值就远不止于当前市值所能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