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以下简称“沈阳机器人”)发布今年三季报。第三季度营业收入约为5.58亿元,同比下滑27.44%;前三季度营收为22.18亿元,同比下滑8.73%。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64亿元,同比下滑69.16%;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60亿元,同比下滑59.96%。第三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82亿元,同比下滑52.73%;前三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04亿元,同比下滑25.95%。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沈阳机器人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机器人与数字化工厂产品及服务的高科技企业,于2009年10月3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在机器人赛道火热的背景下,沈阳机器人缘何仍陷亏损泥潭?
成本、费用高企
梳理沈阳机器人近几年来的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如剔除非经常性损益,机器人的亏损已是常态。
2022—2024年,其营收分别为35.76亿元、39.67亿元、41.38亿元,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3亿元、-1.92亿元和-2.82亿元。
而这与其高昂的成本、费用密不可分。仅从今年前三季度来看,其营业成本为19.13亿元,同比下降8.07%。在费用方面,沈阳机器人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为0.88亿元,同比下降3.30%;管理费用为2.23亿元,同比下降1.33%;研发费用为1.49亿元,同比上升11.9%;财务费用为0.26亿元,同比下降13.33%。
近3年及今年前三季度,沈阳机器人销售毛利率分别为8.62%、13.88%、14.62%和13.79%;而销售净利率则分别为0.81%、1.15%、-4.75%和-6.98%。
值得一提的是,其管理费用已分别占到总营收的10.65%、8.47%、7.45%和10.05%,远远高于其研发、销售和财务费用占比。
据公司今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其高管薪酬为508.17万元,同比下降约8.17%。
沈阳机器人方面在回复记者采访中表示,近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及下游市场需求的波动,使得公司整体经营承压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同比下降、研发投入增加和政府补助同比下降。公司坚守自主创新、科技自强发展之路,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增强主业,在深耕国内存量市场的同时积极发掘海外增量市场机遇,保障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总体平稳。
此外,近年来,公司综合毛利率由2022年的8.6%提升至2024年的14.6%,实现稳步提升。而在费用方面,公司“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体情况由2022年的约5.9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约4.6亿元,下降比例约为21.5%;其中管理费用由2022年的3.8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约3亿元,下降比例约为19%,降本增效成果显现。“2025年高管薪酬同比2024年实际已经降薪,如果用2024年已发生的高管薪酬去考虑目前的薪酬水平不够合理。公司高管平均薪酬水平符合同行业平均值水平,未明显高于行业。”
应收款项继续增长
伴随高企的总成本,应收款项(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债务也难以被忽视。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沈阳机器人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12.86亿元攀升至目前的15.45亿元,其中应收账款占据绝大多数。应收款项占总收入(22.18亿元)的69.66%。
在存货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也已达到37.84亿元,达到了总营收的1.7倍。
在应付款项(应付票据+应付账款)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从2022年的21.90亿元增加至27.17亿元。流动负债为59.89亿元,总负债达74.09亿元,负债率为61.76%。流动比率为1.33,速动比率为0.70,现金比率为0.31。
从现金流方面来看,前三季度,沈阳机器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52亿元;经营流入25.80亿元,其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动收到的现金为24.03亿元;经营流出29.33亿元。记者注意到,其经营现金流净额已多年处于净流出状态,2022—2024年,其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03亿元、-2.23亿元和-0.42亿元。此外,今年前三季度,沈阳机器人投资现金流净额为-2.19亿元;筹资现金流净额为-1.16亿元。
沈阳机器人方面对此表示,近年来公司速动比率已由2022年的0.73提高至2024年的0.78,短期偿债能力有所改善。另外,未来公司将持续增加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公司全面布局具身智能技术、开启“机器人+AI”融合创新的新里程。公司将依托多年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应用经验,围绕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开展集中攻坚,全力突破机器人“大脑”与“身体”的协同瓶颈,打造通用型智能机器人平台,同时深耕工业制造、医疗、服务等场景,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应用,加速产业在商业化场景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