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场景爆发还要5到10年” vs “商业化量产元年已至”
一边是创始人冷晓琨冷静预判:“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还需5—10年”;另一边,华泰证券断言:2025年正是从0到1的突破之年,商业化量产大门已然开启。两种声音碰撞,恰恰映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真实图景——资本狂奔、技术跃进,但落地仍处黎明前夜。
乐聚融资15亿:Pre-IPO强心针落地
乐聚机器人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由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等14家机构联合出资,创下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单轮融资最高纪录。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及人形机器人量产与场景落地。公司成立于2016年,已推出通用人形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产品线,与华为、腾讯等超40家生态伙伴建立合作。2025年第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200%,累计技术专利逾190项。
技术底座扎实,国产化率高达95%
乐聚核心优势在于自研“小脑”运控系统,联合哈工大等高校开发,支撑高动态平衡与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其一体化关节模组扭矩密度达200Nm/kg,成本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43.75%,并已实现对外批量供货。通过“投资+合资”模式锁定上游供应,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95%。2025年6月发布5G-A具身智能机器人,强化端侧感知与实时响应能力。
上市路径清晰,2026年上半年申报可期
2025年9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10月31日,母公司乐聚智能在深圳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拟登陆A股市场,辅导机构为东方证券。按计划,预计2026年3月至6月完成辅导并提交申报材料。若顺利推进,有望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首批上市企业之一。
行业东风劲吹,产量增速逼近30%
政策层面持续加码,多地出台专项支持措施。2025年1—9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48万台,同比增长29.8%。华泰证券指出,2025年或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亦加速资本市场布局。作为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代表,乐聚在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和工业场景应用方面处于行业前列。
产业链热度攀升,多只个股获资金关注
乐聚融资及量产进展带动上下游协同企业关注度上升,相关标的两融数据显著回暖。
东方精工(002611)参与乐聚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并与和而泰、乐聚智能合资设立公司,聚焦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持有嘉腾机器人21%股权,后者位列中国工业AGV十大品牌。10月29日融资买入1.66亿元,两融余额超12.36亿元。
长盈精密(300115)供应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减速器壳体等高精度结构件。近期将股份回购价格上限由35元上调至50元/股,北向资金持股增幅达156.78%,多家公募基金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10月28日融资买入8.27亿元,两融余额一度突破34亿元。
天奇股份(002009)与富士康新能源汽车签署协议,拟在未来5年内在其生产体系内批量部署具身智能机器人,目标累计部署不少于2000台。10月29日融资买入超4358万元,两融余额回升至近3.88亿元。
天娱数科(002354)推出Behavision Pro空间智能MaaS平台,支持机器人“大脑+小脑”协同架构,3D铰接物体数据集已在Hugging Face开源。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597.6%,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10月29日融资买入4472万元,两融余额重返5.9亿元以上。
万马股份(002276)子公司万马高分子开发出适用于拖链、关节运动的高柔性、耐弯折机器人专用电缆,产品通过UL/C-UL认证。2025年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61.57%,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增速高达22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