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表决权委托"引发的实控人变更
电力设备行业的中元股份最近上演了一出"权杖交接"大戏。公司八位原实控人通过表决权委托协议,将合计20.71%的表决权交到了朱双全、朱顺全兄弟手中。加上朱梦茜原有持股,新晋实控人阵营合计掌握25.63%的表决权,完成了对这家智能电网企业的掌控。
这场控制权变更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先是原实控人团队与朱氏兄弟签订框架协议,随后通过表决权委托实现权力过渡,最后以定向增发巩固控制权。公告显示,朱氏兄弟将以8.15元/股的价格认购不超过6135万股,募资5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鼎龙系入主的产业想象
新掌舵人朱氏兄弟的背景值得玩味。作为鼎龙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他们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建树颇丰。鼎龙股份三季度26.98亿元营收中,半导体业务占比已达57%,其CMP抛光垫等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这与中元股份主营的智能电网设备看似跨界,但公告明确表示双方不存在同业竞争。
市场或许会好奇:半导体专家执掌电网企业,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翻阅鼎龙股份的发展史可见,朱氏兄弟擅长在细分领域突破技术壁垒。中元股份在核聚变、超导等概念上的技术储备,或许正需要这样的产业整合能力。不过,这种跨界的协同效应究竟能释放多少价值,还需要时间验证。
控制权更迭的"前世今生"
这已不是中元股份第一次尝试"易主"。2022年公司曾计划将控制权转让给洛阳华世,却因交易对手内部股权变动而终止。与上次相比,本次交易结构更为复杂:既有表决权委托,又有定向增发,还设置了"未完成增资则协议终止"的回撤条款,像是一份带有对赌性质的控制权转让方案。
从财务数据看,中元股份三季度毛利率达50.26%,高于行业平均的31.57%,但4.15亿元的营收规模在行业内仅排22位。这种"高毛利、小规模"的特点,可能正是吸引产业资本的关键。朱氏兄弟5亿元的定增投入,既是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也暗示着未来或有业务调整的可能。
停复牌间的市场博弈
伴随控制权变更,中元股份股票经历了5个交易日的停牌,于11月3日复牌。这种重大事项前的"冷静期",既给了投资者消化信息的时间,也积聚了市场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定增价格8.15元较停牌前股价存在一定折价,这种安排既符合监管要求,也为新股东留下了安全边际。
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这类控制权变更故事往往充满诱惑但也暗藏风险。新股东的产业背景可能带来业务协同,但跨界管理也面临挑战;表决权委托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未来实控人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平衡仍需观察。或许正如公告反复提示的那样:"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