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行业复苏浪潮中,亿纬锂能实控人精准减持29亿元,而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增长32%净利润却下降12%,这场资本运作背后是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的艰难平衡。
2025年11月初,亿纬锂能实控人刘金成、骆锦红夫妇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完成一笔巨额减持,以72.20元/股的价格转让4077.68万股,一次性套现29.44亿元。
此次减持后,刘金成夫妇及其控制的亿纬控股合计持股比例从39.85%降至37.85%。这是刘金成夫妇自2015年以来累计规模最大的一次减持,使其累计套现总额达到约44亿元。
营收增长与净利润下滑
2025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交出一份颇具矛盾的业绩成绩单。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50.02亿元,同比增长32.17%,但归母净利润却仅为28.16亿元,同比下降11.70%。“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在锂电行业整体复苏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扣非净利润降幅扩大至22.51%,盈利能力下滑幅度超过表面数据显示。对此,公司解释为股权激励费用与单项坏账计提的一次性影响,并声称若剔除这些因素,净利润可实现18.4%的正增长。
横向对比同行,亿纬锂能的业绩表现明显逊色。国轩高科前三季度净利润激增514.35%,欣旺达净利润也实现15.94%的增长。这种反差凸显出亿纬锂能在行业景气度回升时却面临个体经营困境。
第三季度单季数据带来一线希望:营收168.32亿元创下单季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12.11亿元,同比增长15.13%,环比大幅增长140.16%。公司表示,随着历史影响因素消退,盈利复苏动能正逐步释放。
亿纬锂能的盈利质量问题在财务数据中显露无遗。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仅为15.95%,不仅低于宁德时代等一线龙头,也低于国轩高科的16.82%。行业价格战与激烈竞争正严重挤压公司的利润空间。
出人意料的是,在行业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亿纬锂能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反而同比减少3亿元,至18.72亿元,研发费用率仅为4.16%,低于行业5%-7%的平均水平。这一反常举措引发市场对该公司长期技术竞争力的担忧。
对比之下,同行企业均在加大研发投入。欣旺达研发投入32.02亿元,国轩高科研发投入16.05亿元,均实现同比增长。研发投入的收缩可能影响亿纬锂能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的突破速度。
资产负债率的持续攀升同样值得警惕。自2022年起,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震荡上行,2025年三季度末已升至63.47%,资金链承压风险不容忽视。
全球化豪赌与融资、套现
面对国内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亿纬锂能正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但这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公司正在筹划赴港上市,计划募资300亿港元,重点投向匈牙利30GWh动力电池工厂及马来西亚38GWh储能项目。
这两个海外项目总投资超过180亿元,而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金储备仅为85.12亿元,资金缺口明显。重资产扩张模式使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产能消化风险。
与此同时,亿纬锂能近期与韩国电池龙头SK On结束持续五年的“跨国联姻”,双方通过股权置换方式收回交叉持有的对方旗下公司股权。这一合作关系的调整标志着公司战略正从“合作共赢”转向自主掌控。
亿纬锂能还加快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今年9月公司“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并计划在第四季度继续推出下一代产品。这一技术路线可能成为二线电池厂商突围的关键。
上市以来,亿纬锂能一直通过频繁融资支撑产能扩张。据统计,公司累计股权融资已达204.96亿元,其中包括2022年12月的90亿元定增和2025年3月的50亿元可转债发行。
实控人刘金成夫妇此次减持选择在公司股价处于阶段性高位的时机。亿纬锂能股价自2025年8月以来接近翻倍,市值一度突破1400亿元。然而,减持完成后不久,公司股价便跌破转让价,11月21日收于71.74元/股,低于72.20元的转让价,接盘的25家机构已出现浮亏。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的90亿元定增完全由刘金成夫妇及亿纬控股包揽,而本次减持则被定义为“偿还借款与企业发展的需求”。
从2015年至今的持续套现行为,似乎表明实控人正逐步将股权资产转化为个人流动资产。
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骆锦红开启减持以来,二人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套现已达14.70亿元,叠加本次减持交易,总套现金额攀升至44亿元。
管理架构与新董事会
2025年10月27日,亿纬锂能完成了董事会换届,选举刘金成为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聘任刘建华为公司总裁,江敏为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及董事会秘书。新管理层的上任正值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期。
公司还面临多项潜在风险。天眼查数据显示,亿纬锂能涉及多起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这些案件均已于2025年4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此类诉讼可能对公司的市场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亿纬锂能对思摩尔国际等关联方的交易也引发关注。2025年前10个月,双方关联交易金额为3.29亿元,不及去年总额的60%。公司与大客户业务往来波动可能影响未来营收稳定性。
随着全球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亿纬锂能作为二线厂商,面临着既要扩大规模又要保持盈利能力的双重挑战。公司过去5年营收增长6倍,但毛利率从29.7%腰斩至17.4%,净资产收益率从19.5%降至11.67%,规模扩张带来的效益递减效应明显。
亿纬锂能的困境代表了中国二线电池厂商的普遍挑战,在行业价格战与资本开支高企的夹击下,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成为关键课题。
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加速,亿纬锂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赛跑。第三季度业绩的改善虽带来一线希望,但公司股价已跌破实控人减持价格,市场信心明显不足。面对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绝对优势,以及国轩高科等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亿纬锂能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增长逻辑。
固态电池可能是下一个战场,业内普遍认为其将在2027年初步落地,大规模商用还要等到2030年左右。这对于亿纬锂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生死时限。(《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